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淹没在历史记忆中的西巷子散文

淹没在历史记忆中的西巷子散文

我家住在襄阳城内,在西巷子的最西头。早晨,我经常迎着冉冉升起的旭日,沿着西巷子向临汉门方向健身跑步。

 沿街的年轻人们正匆匆出门,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有小孩子的顺便带着去上学。而老人们大都已经起床,或迎着朝阳深呼新鲜的空气,或在忙着晾晒被子、衣物之类,还有的搬个小凳准备晒晒太阳。

 街边小吃店里,“面条西施”(我背后给她的戏称)正忙乎着生意,热情地招揽着顾客。纯正、飘香的肉汤味吸引着过往的人们。特别是一年四季在汉江里游泳的男男女女。他们一到,大呼小叫,抢着买单,顿时渲染了小巷的宁静气氛。

 路过“盆花大妈”的门口,她正在给几十盆花卉浇水。她种的花品种很多,摆在街道的两旁,给古老的小巷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社区理发店的门口经常是排着长队,传统的手艺,热情的服务,吸引着顾客盈门,忙碌的理发员当然是乐得合不拢嘴了。

 西巷子长约300多米,宽约四米,是襄阳城内最不起眼的一条巷子。也是到目前为止,没有进行改造过的“棚户区”。可它的来历,在历史上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

 清朝咸丰年间,这里有两家大门户。一个是单家,主人单懋谦是当朝宰相;一个是杨家,主人杨君盘是安襄荆郧道总绅士。这两家的家族亲戚倚权仗势,在这里起梁造屋,抢占地盘。把人们常走的一条路挤得只剩几尺宽,谁要从这儿过,骑马调不过头,挑担换不过肩。就这,两家还不罢休。有一年,杨家又要扩建大院,把墙脚下到巷道中间。这一来单家不依了,说杨家占了单家的屋场。杨家又不认账,两家闹得不可开交,县衙、府台都不敢来管这个闲事。

 单家见杨家不服输,就写了一封信送到京城,给了单懋谦,想用当朝宰相的行势来压杨家。单懋谦看了来信,二话没说,提笔在信纸上写道:“千里送信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难怪人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单家人见信后,只好把墙脚朝回挪了三尺。“人心换人心”,杨绅士想,人家那么大的行势,还这么大的肚量,我还一个死脑筋,岂不遭众人嗤笑?想到这儿,他马上派人把自家的墙也往里缩了几尺。

 这一来,巷道子变得宽敞了,后人有的称“让家巷”,有的叫“仁义街”。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传说中有说是单家先引起的纠纷,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启示是,做人要宽容,互信,积功德。它彰显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和谐、友善。

 西巷子有两个院,一个叫友谊院,一个叫团结院。听这名字都是挺有意思的'。住户基本上都是些老门老户的邻居,有个什么事互相照应,互相帮衬。体现的是诚实、善良、淳朴、忠厚。偌大的杨家大院已经不复存在了,仅仅留下了一个名称“杨家花园”。单家府邸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仿古建筑,是一家房地产公司所在地。

 据说,那事发生八年后,单懋谦回襄阳守孝。过年前,单懋谦又手书一副对联亲自送到杨家,大意是和气生财的意思。杨家见单宰相亲自送来的春联,高兴劲儿就甭提了。从此,单杨两家亲密无间,走动得比亲戚还亲热,老百姓都称他们是邻里和睦的样板呢。这不,这种精神一直影响、延续到了现在!

 一群外来的游客游览了临汉门后,来到五十米开外的西巷子与北街交汇街口,向我打听襄阳的“六尺巷”在哪?我愕然:是啊,这里什么标识都没有,哪怕有个碑,哪怕墙上刻上那首有名的诗句也行啊!我只好尽我所知道的,向他们介绍、解释,可他们一脸茫然:我说的都是真的吗?更让我惭愧的是,我们当地人确有好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这段历史!事后我向许多人求证属实。

 我多么地希望,什么时候这里的“棚户区”能够得到改造?什么时候杨、单两家大院能够得到恢复?什么时候每天来这里探访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什么时候三百米长的“六尺巷”被游客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中间既有衣锦还乡的海内外游子,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八方游客!这大概也是西巷子的居民们所热烈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