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在北京最具特色的除了四合院外,就要数北京腔了。到底北京腔是什么样的呢?有人就说,可以去听听老舍先生的一段录音,就能明白什么才是正宗的北京腔。
老舍先生的作品也几乎都是北京方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京味小说。然而,近代的文坛上,也有一位专门写"京味小说"的作家,他就是王朔。
很多人拿王朔和老舍先生的作品比较,评价他们一个是新北京腔,一个是老北京腔。 他们的不同之处到底在哪呢,或者说哪个更正宗呢?
北京方言的特点
北京话作为全国普及的语言,他的特点是语句简短,声调高,儿化音很多。说起北京话形成的时间,那起码也得有3000多年的历史。然而真正开始形成北京话的,应该是清朝正式迁进北京的时候。
当时满八旗入驻北京后,就进入了北京城内,把原来内城的百姓都赶到了外城,也就是这个时候,城内外的语言渐渐融合,经过一段时间演变就形成了现在的北京方言。
后来在文坛上,开始有作家把北京方言融入了作品中。这个时候,就有专家们思考了,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有京味?
后来,专家总结出了一个有京味的作品,就要从北京话、北京人、北京事,北京城这四个特征来判断。因为,京味作品有别于其他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个浓郁的"味"字。
六朝古都的北京,不仅塑造了北京这座城市精神文化,更是蕴藏着人们深厚的情感。所以,如果只从简单的某方面来理解京味作品是不够的。
可是,在很多人看来,一篇文章有没有京味,首先会先从文字语言上来判断。
然而,在近代文学上唯一能得到众人认可的,就是老舍先生和新代作家王朔的作品了。虽然两个人都在文学领域都有各自的成就,但事实上,在京味文学作品上,他们之间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们的作品几乎写的都是北京城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而文字上更是以北京方言来书写。
老舍先生的北京方言被很多人认为就是老北京方言。而王朔的则是属于新北京方言。对此,王朔却有不同的看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老舍的是主子的北京腔,而他的是奴才的北京话。
可见,要听真正的老北京方言什么味还是得看老舍先生。那究竟为什么不同呢?
老舍是老北京方言的代表
老舍先生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股子很浓的"北京味"。
老舍先生从小就出生在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军人。老舍的作品中,无论是小说、戏剧、散文等,都存在着浓厚的北京符号。
他作品的人物大多都取自民间市民生活,而他的语言俗白精致,所以,他的人物语言都是提炼过的北京白话。 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
因此,我们也从老舍先生的作品中看到了北京浓郁的风土人情,像《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全都是老北京话的味道。
可是,老舍先生的北京话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在25岁后,他就去了英国教书,在那段学讲英文的时间里,他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北京话。
让他开始意识到北京话是他的母语,是因为他在学习英语和拉丁语时发现的。
因为还没学习拉丁语时,他以为除了自己国家外,外国的都是只有英语一个语种,学习了拉丁语后有了对比,才发现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的语言,因此,这就让他对自己的家乡话有了新的认识。
有了这个意识后,老舍先生的作品逐渐的用北京话来创作,慢慢的去润色,把修辞转变成用最通俗的词汇去写文章,让文章读起来像人与人之间的说话一样,不再用文雅的字来修饰文章。
在创作话剧的时候,他会注重语言的自然流露,剧中人物的口语'哪'或'吗'有没有安排得当。因为,话剧的讲话是真实生活的展示,而不是文章
老舍先生的作品,有着那时期的北京和北京人的味道,因此他也就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创人,塑造了一系列让人深刻的北京人形象。
跟老舍先生的作品相比,王朔的京味作品就是另一种北京方言了。
王朔是新北京方言的代表
王朔的京味作品比老舍先生的雅,更多了一丝痞在里面。
王朔出生于1958年,老家在江苏南京。所以,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这点上,就已经显示出了他和老舍先生对北京话有着不同的理解。
很小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关系,王朔一家就来到了北京生活。当时住在北京路复兴路的一个军区文化大院内。也是在那个时候起,在他后来的作品上,几乎都能看到北京大院内的普通人是身影。
而王朔开始接触北京话,完全可以说是从中学时候开始的,当时他接触的同学全都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同龄人,那个时候孩子的语言习惯,才开始渐渐成型。
跟同学和老师用北京话说得多了,慢慢地也就学会了说北京话,久而久之就混成了老北京的样子。
王朔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他的作品更贴近近代人的生活,但是人物却非常的单一,没有老舍先生的那么丰富。在文字上,却又是生动灵活,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玩世不恭的味道。
所以,他才说自己的作品的北京腔是属于奴才的,而老舍先生的才是主子的北京腔。这是什么意思呢?那还是要从作品说起。
王朔作品的对白是很通俗易懂的,至少对于现代的人来说。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的人看了王朔的书,不自觉的就被王朔给带上道了。像《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谁比谁傻多少》、《过把瘾就死》等等,都是王朔小时候的口语化新北京腔。
这就一下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看法。这也误导了很多人看完他的作品后,一下子就改变了对文学的看法,认为自己好像也能写文学作品了。
其实,写文学作品哪有那么简单。
仔细看王朔的作品,虽然通俗易懂,但实际讽刺和调侃才是他创作语言的最大特点。就好比他的人物总是看着一副说笑的样子,但实际上就像是奴才一样,不能什么都说,要懂得察言观色,就是这样的矛盾,才让人们在看他作品的人物时,总是透着一种不正经的样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称他是"文学痞子"。
其实,不管是老舍先生还是王朔,他们的作品都有自己独有的艺术特点,不管是老北京方言还是新北京腔,都取决于我们是如何定义北京的。总的来说,他们都是"京味文学"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