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朱自清的《威尼斯》,引自:/fan_cun_fu/blog/static/45560920086315920891/
威尼斯 朱自清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期的装饰,如栏干等。所以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和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但这两溜房子都是三层,都有许多拱门,恰与教堂的门面与圆顶相称;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衬出教堂的金碧辉煌来。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十八世纪意大利卡那来陀(Canaletto)一派画家专画威尼斯的建筑,取材于这方场的很多。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丁陶来陀(TinDtoretto,十六世纪)的大画《乐园》最著名;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运河上有了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这全然是戈昔式;动工在九世纪初,以后屡次遭火,屡次重修,现在的据说还是原来的式样。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南面正在运河上。在运河里看,真像在画中。它也是三层:下两层是尖拱门,一眼看去,无数的柱子。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上一层便繁密得多,为装饰之用;最上层却更简单,一根柱子没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门之外,都是整块的墙面。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威尼斯人真不愧着色的能手。这所房子从运河中看,好像在水里。下两层是玲珑的架子,上一层才是屋子;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府后有太息桥;从前一边是监狱,一边是法院,狱囚提讯须过这里,所以得名。拜伦诗中曾咏此,因而便脍炙人口起来,其实也只是近世的东西。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最纯粹,最清朗。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地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旁边有一所屋子,墙上屋顶上满是画;楼上下大小三间屋,***六十二幅画,是丁陶来陀的手笔。屋里暗极,只有早晨看得清楚。丁陶来陀作画时,因地制宜,大部分只粗粗钩勒,利用阴影,教人看了觉得是几经琢磨似的。《十字架》一幅在楼上小屋内,力量最雄厚。佛拉利堂在圣罗珂近旁,有大画家铁沁(Titian,十六世纪)和近代雕刻家卡奴洼(Canova)的纪念碑。卡奴洼的,灵巧,是自己打的样子;铁沁的,宏壮,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完成的。他的《圣处女升天图》挂在神坛后面,那朱红与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倍里尼(GiovanniBellini,十五世纪)的《圣母像》,也是他的精品。他们都还有别的画在这个教堂里。
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从一八九五年起,每两年在此地开国际艺术展览会一次。今年是第十八届;加入展览的有意,荷,比,西,丹,法,英,奥,苏俄,美,匈,瑞士,波兰等十三国,意大利的东西自然最多,种类繁极了;未来派立体派的图画雕刻,都可见到,还有别的许多新奇的作品,说不出路数。颜色大概鲜明,教人眼睛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苏俄的作品不多,大概是工农生活的表现,兼有沉毅和高兴的调子。他们也用鲜明的颜色,但显然没有很费心思在艺术上,作风老老实实,并不向牛犄角里寻找新奇的玩意儿。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产,以典丽风华胜,缂丝也不错。大理石小雕像,是著名大品的缩本,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1932年7月13日作。
(原载1932年9月1日《中学生》第27号)
(来源:阅读网 编辑 山间溪流)
赏析:朱自清笔下的“海中的城”——著名游记《威尼斯》赏析 (王尔龄,语文学刊,1983年01期,第30-32页.)
朱自清先生的游记《威尼斯》,作于半个世纪以前。一九三一年八月,他暂离任教的清华大学,游学英伦,韭漫游欧陆,于次年七月网国,而登上回国轮船的地点,就是威尼斯。他的欧洲见闻,先后写在《欧游杂记》(一九三四年出版)、《伦敦杂记》(一九四三年出版)里。这两本书,成为新文学史土的散文名作。
作者在《欧游杂记》的自序里说;“书中各篇以记景物为全,极少谈到自己的地方。这是有见避免的。”他的目的在于揽景物之胜,描写的对象是自己眼里经过的欧洲城市,而不是欧洲城市里经过的自己。《威尼斯》的选材重点,观察次序和写作角度,
就是据此确定的。
《成尼斯》是怎样布局行文的呢?
作品由总体印象进入分别叙说,最后借概述工艺品的典丽风华来咯示威尼斯的城市风格。全文可以依此分为三大段。
第一大段包括两个自然段。一开始,就指明它是“一个别致的地方”。怎样的“别
致甲呢?作者用它的市内交通工具来显示城市的独特面貌。“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
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叙出以小火轮、摇槽的小船代替市内汽车,已经可以令人明白城市特点了,但是作者还用数字、用比喻来作具体的说明:“ 大运河穿过威尼斯象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这样一写,威尼斯铃水枕流的面影一下子就出现在读者而前了。“威尼斯韭非没有桥,兰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繁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趁不坏,这几句补充,自然很明自:陆上交通远不如水上便捷。
威尼斯为什么这样“别致”?下面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它得夭独厚。从地理环境上说,它“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和大海既相接,又相隔,就使这一群小岛成为“海中的城”。前文还没有定观察点,此时,作者以岛上的高建筑(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为观察点,由远到近、由高到低作了介绍:“远处是水夭相接,一片茫茫。”近一些看夭空,则是“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日光中,一切都象透明的。”因此之故,夏初时节“在这儿还可着见清清楚楚的春夭的背影。”日光由夭空移到海而,“海水那么绿,那么醉,会带你到梦中去。”这样,就从确尺可以看到的“别致”(威尼斯以船代车),引到了放眼观赏才明白的得天独厚〔威尼斯作为“海中的城”的美)。
这一大段,是从自然环境上来为威尼斯作总体介绍的。
第二大段包括五个自然段,从各种艺术造诣上来分别叙说威尼斯的历史、文化。作时时提到玉马克方场,当然是要让读者在游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时不致“迷失方”。五个小段,以方场为叙述的中心位,散文的笔墨由此向一些风景点伸展。作唯恐读者“迷路”,先画了一张“示意图”。“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以方场为心,南面临着运河,“除了西边,围着的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虽说如此,但古筑以方场的东边为多:
“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属
于运河了。”
以下分别叙说的五个风景点,在这条线(方场东边一线,由;化向南伸到运河)上占了三个:圣马克教堂、公爷府、运河边。
为什么说“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因为这座建筑古老,它之视后来者当如宾。这个教堂代表了两个时代:拜占庭(文中译作卑赞廷)时代、文艺复兴时代。拜占庭即东罗马帝国,欧洲盛极一时的封建国家。拜占庭式的建筑,后来“参入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阑干等”,使它“庄严华妙,兼而有之”。建筑物内部,从屋顶、墙壁到大理石铺的地,无论式样与用色,都显得肃穆、伟丽。接着由堂内说到堂外‘两溜房子式样各别,故意造成不对称,但建筑风格又与教堂相谐,亦即“许多拱门,恰与教掌的门面与圆顶相称”。教堂的门面本来也是弧形拱环,这里不写明是为了避免和“拱一用词相重。这种在不整齐中求和谐,也再么好象我们戏里的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作者特地记下一笔:十八世纪的一些画家“专画威尼斯的建筑,取材于这方场的很多”,当然是要从侧面来反映它富于历史特点的建筑美。
叙说公爷府,则撇开了它的著名的壁画和屋顶画,专述“它建筑的价值”。“运河上有了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这话自然可以实看,下文就提到它的艳而雅的颜色,但也可以把它理解得虚一些,如同文章的修改被称为润色,为刊物提供好作品被称为增色一样。它的增色.表现在什么地方l泥?作者韭不立刻说出,却从容地先说建筑年代,并且告诉我们:它屡毁屡修,仍保持
原来的式样,亦即戈昔式。“在运河里看,真象在画中”,这当然得之于地点之宜(一面临河),也得之于建筑之美。这时候,才介绍出它的建筑取式与用色。“下两层是尖拱门,一眼看去,无数的柱子。”这种多拱柱,起了将重量和伸引力集中于右柱与拱壁的作川。尖拱门代替圆拱门,是戈昔式不同于拜占庭式的另一特点。石柱与尖拱门固然承受着重力,有时也只为装饰而用,所以在下两县中,“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上一层便繁密得多,为装饰之用”。最上层则又有不同:“一根柱子没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门之外,都是整块的墙面。”从这一层建筑的本身来看,“墙面上用自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象少女一般。威尼斯人真不愧著色的能手。”但是,这一所房子的增色,还得从它的因地设景的整个建筑设计来看:“这所房子从运河中看,好象在水里。下两层是玲珑的架子,上一层才是屋子,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倘恍迷离之感。”是建筑物临运河而尽态极妍,还是运河得此而增色不少?两皆有之,相得益彰。
至此转人写运河,自然是顺当的。河上可记的不会少,但作者只写了听夜曲。在船上唱,在四周的“刚朵拉”上听,此时,“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歌声,不仅可听,而且仿佛有色可看了。但是这种夜曲已经不是“在人家窗下随便唱”,而是卖唱。“这个略略象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里也会有辛酸吧,只是匆匆去来,不可能得到比较深人一点的了解,所以用笔就到此刹住了。
在方场“示意图”之外的风景点,游记里写了:“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是以壁画著名的圣罗坷堂,一是以纪念碑和藏画见称的佛拉利堂,“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从一八九五年起,每两年在此地开国际艺术展览会一次。……”这两个自然段记叙的韭非重点内容,记载这一些,是以教堂的珍藏、公园的展览来为威尼斯更添一笔,表明它是历史名城、艺术胜地。
第三大段写得更为简括,只是大略说一下威尼斯的工艺美术品。因为作者原就不是要一一介绍它们,只是想借此来收束全文,用工艺品的总体印象(典丽风华)来暗示城市风格。
朱自清先生写自己眼里经过的威尼斯,选取自然景物、建筑艺术的材料作为记叙的重点,辅以有关的历史、文化证实材料,与此无关的工商、农林等项便略去不写。这样就抓住了它的主要特征,从风景、艺术的角度,朴实而生动地写出了这个城市的凤貌。
作者在行文中有意避免谈到自己,但决不是忽略了观察顺序。我们从本文记叙中,分明可以看到:先是“出了火车站”见到的威尼斯,再是登上钟楼所作的鸟瞰,复次便
是围绕方场分别观察到的五个风景点。这里如果要出现“我”,原很方便。例如我们可以在下列句子里加上“我”字(用括号试加,方括号内的字则是相应删去的):
(我)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
(我)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
(我是)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还有别的许多新奇的作品,(我)说不出路数。
当然,作者在游记里有意避免“我”出现,是费了一番安排的。这样安排,正和他要把威尼斯如实地绘画给人欣赏这一写作目的相一致。
这样如实介绍,韭不意味着不需要在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上费工夫。本文的选材重点,前面已说过了。至于组织材料,我们可以指出一点:文章里显示的观察顺序,韭不完全是游历中所得的见闻次序。比如开头一小段介绍威尼斯的交通工具时,写了小河道数字,桥梁数字,这决非下了火车一看就得知的。或者是事先读有关书籍看到了这些数字,或者是在市内逗留时得之于当地人之口,但把它们写在开头,和下火车时所.见的交通状况放在一起说,便很合适,这是显而
易见的。
语言的凝炼,在这篇游记里很值得注意。明显可见的是:作者不用长句子。我们试看这一复句:“威尼斯韭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若由我们来写,字数大约要加一倍。譬如:“威尼斯并非没有桥,相反,它有三百七十八座之多,几乎每一条小河道就有一座。”或者说:“威尼斯难道没有桥吗?不是的,四百多条河道上就架上了三百七十八座桥。”请比较一下,哪
一句说得干净、简洁?本文没有很长的复句,也没有拖杳的分句,句子的修洁,令人惊服。叶圣陶先生早年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时说过:“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文章例话》)《威尼斯》也是这样,它的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就为我们提供了散文语言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