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经典书院读《了不起的盖茨比》(1)

经典书院读《了不起的盖茨比》(1)

第一章·海岸边的白房子

菲茨杰拉德有着雕塑般的精致面孔。他的沉思,他的侧脸,摄影师从任何一个角度拍他的特写,我想都能在摄影比赛中赢得奖项。那是甚至连漂亮女人都比不上的气质。一个帅到连电影都需要小李子披挂上阵饰演的人,还拥有着可以随时纵情横溢的才华以及取之不尽的巨大财富,我们是不是可以叫他人生赢家了呢?

不是。

菲茨杰拉德的人生,就是盖茨比的人生。我们看到的那个面对着黑黝黝大海伸出双手的、孤独无比的身影,就是菲茨杰拉德的一笔写照。人生纵有万般风景,总逃不过最终的一场碎梦。

下午比较文学课结束后,我请教陈老师盖茨比和于连有没有相像之处。陈老师摇摇头说,时代的不同决定了二人的千差万别。于连生活在资本主义起步阶段,但盖茨比生活的,却是美国经济繁荣似锦的岁月。盖茨比一般被我们和“美国梦”联系在一起,是美国的年轻人奋斗的写照,更是无数“美国梦”破碎的证明。

我明白陈老师的意思,何止是时代和环境这些概念如此相比宏大的原因,仅仅是写作方式上,二人巨大的差别就可见一斑。司汤达整本《红与黑》都是围绕着于连在写,于连在书中是始终站在聚光灯下的人物,而盖茨比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明显更为虚化,大多的生活都是以他邻居的视角给人们展现的。就像在第一章里,我们读不到盖茨比因何富有,只能在叙述和对话中感受到他身家的显赫;我们难以了解盖茨比的性格和思想,但结尾处一个面朝大海的身影,足够让我们产生一种困惑和悲悯。这是两种艺术。

可我坚持着我的观点。于连和盖茨比有相同点,这种相同点在于个人奋斗与悲剧命运。

或者说,菲茨杰拉德和于连有着这样的相同点。

菲茨杰拉德的人生就是一部小说。这部小说里有盖茨比,有黛西,这些在小说里纵横着的人物,都是他人生中真实的伴侣。没落的家族让他难以过上实际的贵族生活,而世代承袭的文化氛围却让他深受陶冶;借助人情关系进入普林斯顿,成绩却科科亮着红灯。菲茨杰拉德的大学成绩能有多差?差到他精心创作的剧作《邪恶之眼》在美国公演时,他这位作者却被禁止随行;他爱上吉内瓦,一见倾心却被告知“穷小子配不上富家千金”;他21岁参军,战后只能在广告公司靠写广告词谋生。1918年七月初,菲兹杰拉德邂逅了珊尔达,那时的他还想不到这个女人将会为他的人生带来什么;七月中旬,吉内瓦订婚,九月,吉内瓦嫁作他人妇。1919年六月,他和珊尔达的婚约被中止,原因是菲茨杰拉德赚不到足够的钱让她过上富家太太的生活,比这更伤一个男人尊严的,是珊尔达说她看不见他有让她过上富家太太的潜力。婚约停止的那段日子,他辞职回到家乡。菲茨杰拉德的全身上下都写着失败,没有学位,没有工作,没有恋人。

而仅仅半年多之后,他因为《天堂的这一侧》名声大噪,一本书让他只手翻身,进入文坛、赢得名声、赚够钱、夺回了珊尔达。他甚至凭借一篇文章就定义了一个时代的名字——那个纸醉金迷的美国1920年代因为他的散文《爵士时代的回声》而被定义为“爵士时代”,而他和妻子珊尔达则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他住进别墅,永远拉不上的旅行箱成为了他的标配;他的小说卖到4000美元一篇,他的年收入平均有25000美元,是当时教师的19倍。他成为了全民偶像。珊尔达终于过上她梦寐以求的富家太太的生活,夫妻二人挥金如土、纵情享乐。

这一切都是菲茨杰拉德奋斗的结果,凭借个人奋斗赢得财富、名声、美人,这些被无数男人奋其一生努力追求的,菲茨杰拉德全都有了。这是穷小子的翻身,这是励志的传奇,菲茨杰拉德的故事就是年轻人努力奋斗实现“美国梦”的真人秀。

然而,就如同于连不择手段的攀登最终以坠落为结尾,菲茨杰拉德的结局也同样悲剧。1929年,美国和全世界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属于菲茨杰拉德的黄金时代也悄然逝去。在这之前,妻子珊尔达被诊为精神分裂,住进医院。家里的积蓄早已挥霍一空,更可怕的是,菲茨杰拉德染上酗酒和拖稿的恶习,他的才华和名气,都随着那个年代的美国股市一样直线下跌,渐渐泡沫化。

1940年,菲茨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突发。去世前,已经破产的他立过一份遗嘱,遗嘱中,曾经挥金如土的他要求用“最便宜的葬礼”对待死去的自己。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起,也因一个人落幕。在我看来,这也许没有于连的死深刻,但一定更为壮阔。

我把这一章里自己最爱的这段话手抄了下来。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当然少不了一些盖茨比。我们看得到他的别墅、他的豪车,却难见他们面朝大海的忧郁,那也许是凝聚了一生奋斗与挣扎,融合了酸甜苦辣的无尽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