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陵离我的家乡并不远,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去成。今天终于有机会了,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激动。
出蒲城县城,往西北方向行驶约15公里的路程,就到了丰山,桥陵便位于其中。丰山海拔为751米,这里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又名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
桥陵为唐睿宗李旦之墓。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曾两次登上皇帝宝座,在位时间都不长,一生无甚建树,但因其能洞察形势,及时禅位,选立有武功的三子隆基为皇帝,防止了宫廷政变,奠定了“开元之治”的基础,所以仍不失为一位明君。李旦卒于开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于桥陵,李隆基因此将蒲城县改名奉先县,隶京兆府。
桥陵因建于开元盛世,所以各种设施规模也就较大。就陵园来说它包括整个凤凰山,四面有高大城墙,其基室就凿造于墙中的山腹中,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即前朱雀、后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东西门又名东华门、西华门),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建有角阙,陵墙周长约13公里。朱雀门内献殿遗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隶书。
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十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陵园地面建筑虽已荡然不存,然从现存的遗迹,特别是地面现有的石刻群,仍可看出陵园布局匀称,加上四周若隐若现的城墙的衬托,气势颇为宏伟。
步入桥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桥陵的石刻群。桥陵石刻的特点是高大精美,富于写实性,是盛唐石刻艺术的代表。朱雀门外雄伟的石刻群,排列在长625米,宽110米的神道两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历经风霜1200多年,仍然眉目清晰,神采奕奕,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石刻从南向北依次为石华表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鸵鸟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陵园四门各有巨大蹲狮一对。
华表本是古代帝王表示自己接忠纳贤的象征,据《淮南子》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可见,华表最初是发扬民主的工具,故华表又称恒表和谤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华表渐渐变成装饰品,成为皇宫或皇陵的标志,材质也由木质变为石质。桥陵石华表位于神道南段首道门阙北约35米处,西侧一个巍然矗立,东侧一个虽已倾颓,但风姿犹在。华表高8.64米,由础、身、顶三部分构成。础石呈正方形,边长2.5米,上雕复莲十二瓣,中央凿有直径0.7米的圆 用以支柱。柱身为八棱状,高6.15米,直径1.2米,周身皆线雕缠枝卷叶纹,虽因沧桑变化,风化雨剥,但西南部分仍隐约可辨。柱顶高2.25米,最上端为一仰莲,承以桃形球。整个华表造型端庄,纯朴古雅,线条流畅,充分显示了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卓的雕刻技艺。
桥陵的石刻艺术,是当时的石雕大师们,继承和发展了汉魏六朝的传统技艺,又发挥了自己的写实手法和高超技巧,表现出各种石刻的内在精神和生动面貌,给人以质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充分体现了盛唐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这些珍贵的精品,早为中外专家所赞赏,1982年8月国家文物局顾问单士元教授,在视察桥陵后激动地说:“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好的石刻艺术,真是莫大荣幸!”又说:“这些石刻经过千年风雨,仍然栩栩如生,这在国内是罕见的。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看桥陵的石刻艺术,也算得甲天下”。可是,如此精美的、极富考古价值的石刻如今已经被人为损坏的让人触目惊心,有的石人已没有了头,有的石马没有了尾巴,直到离开了桥陵好远了,我依然为此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