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宗元石渠记重点字词翻译
⑴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a)桥:架桥。
⑵幽幽:水细流的样子。
⑶咫(zhǐ)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⑷倍尺:二尺。
⑸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b)被:通“披”覆盖 。
⑹鲜:苔藓。
(c)堕:落,流。
⑺纡余:曲折伸延。纡(yū):弯曲。
⑻箭:小竹。
⑼庥(xiū):同“休”,休息。
⑽酾(shī):分流,疏导。
⑾鷁(yl):清洁。
(12)乍:连词,或者。
(13)逾:越过。
(14)或:有时。
(15)卒:最终
(16)遗:留给
译文: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了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便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石头,就会漫过石头。
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812)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2. 文言文《石渠记》的翻译从渴河(河流名称)向西南走不到一百步(步是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有个石渠,百姓在上面建了一座桥。
泉水幽然流淌,水声时大时小。石渠的宽度有的地方只有一尺,有的地方好几尺,石渠的长度有十几步。
水流遇到一块大石头,从石头下面流出来。越过石头再往前,有一片漫过石头的水,被茂盛的蒲草覆盖,四周是青绿的苔藓。
溪水又向西拐,流入岩石底下,向北落入小潭里。小潭的面积不到一百尺,潭水清澈而且很深又许多游鱼。
溪水又向北曲折蜿蜒前进,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其实最后流入到渴河里。溪水两旁都是奇异的石头、树木、花草、箭竹,可以并排坐在底下乘凉。
风吹草木,崖谷里的声音就像音乐。再一看又恢复了平静,声音已经走远。
我跟随永州太守来这里看到这些景色。扫除被遮掩的朽木枯叶,刨开疏松的土壤石块,堆在一块焚烧,溪水就像倒酒一样填满了。
可惜这里的景致从没有过记载,所以记录下来它的风景,送给当地的人,写在石渠的阳面(北面),好让后来爱好这方面的人很容易地看到。 元和(唐宪宗年号)七年正月初八,顺着石渠到过大石头那里。
十月十九日,越过那块大石到了浅水、小潭那里,石渠的美丽景色到此也就这么多了。 《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第七篇。
本篇紧承上文,所写的景物仍旧是泉水、石头和树木,但作者善于捕捉***性之外的个性,如: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对水中石头,泉水都用"若"字表明,而对泉上的树和石,则用翠羽、龙鳞来直接比喻,"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由于采用了多种比喻手段来精确形象地进行描绘,所以毫无重复之感,反而觉得洞天之中又有无穷洞天。
3. 文言文石渠记的翻译作品原文
自渴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a)其上。有泉幽幽⑵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⑶,或倍尺⑷,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⑸,昌蒲被(b)之,青鲜⑹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c)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⑺,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⑻,可列坐而庥⑼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⑽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⑾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2]
作品注释
⑴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a)桥:架桥。
⑵幽幽:水细流的样子。
⑶咫(zhǐ)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⑷倍尺:二尺。
⑸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b)被:通“披”覆盖 。
⑹鲜:苔藓。
(c)堕:落,流。
⑺纡余:曲折伸延。纡(yū):弯曲。
⑻箭:小竹。
⑼庥(xiū):树荫。
⑽酾(shī):分流,疏导。
⑾鷁(yl):清洁。[2]
(12)乍:连词,或者。
(13)逾:越过。
(14)或:有时。
(15)卒:最终
(16)遗:留给
作品译文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812)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3]
4. 石渠记文言文答案求柳宗元《石渠记》译文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5. 石渠记 原文 翻译 赏析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juān)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翻译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
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
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
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
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探奇制胜,拓宽胸怀
也借以美景抒发了作者本人胸中的积郁之气和怀才不遇的心情
参考资料:
石渠记
柳宗元
Tony私选的古文观止
自渴(ㄏㄜˊ;袁家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 其长可(大约) 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过)石而往有石泓(比石渠还深的石头水池),菖蒲(ㄔㄤ ㄆㄨˊ;植物名。天南星科石菖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长根茎,每年春日从根茎簇生剑状叶,长达三十多公分。初夏叶间抽花茎,著生淡黄色小花,排列成肉穗花序。根茎可制香味料。习俗在端午节取叶插於檐下。)被之,青藓(苔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泉水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石下面,山面则堕入小潭之中)潭幅员减(不足)百尺,清深多鯈鱼(ㄔㄡˊ ㄩˊ;即白鲦,产於淡水,身体狭长,背淡黑色,腹白,鳞细。) 。又北曲行纡余(ㄩ ㄩˊ;曲折婉转),睨(ㄋ|ˋ;斜眼看)若无穷,然卒入於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ㄒ|ㄡ;休息)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眼看树木花草己经静止不动,可是它们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却才在远处回响)。(视觉是静的,听觉却是动的,意境奇妙;言语简洁,却将风光写的韵味十足。)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ˋ;遮蔽)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把堆高的枯草烧掉),既酾(ㄕ;疏通、分流)而盈(渠道疏通后,注满清泉)。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一个「惜」字,有藉景抒己怀才不遇之意),遗之其人,书之其阳(石渠的南面),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ㄐㄩㄢ;使清洁;整修)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穷也。
info/~boob/tour/yj/55
7. 文言文:石渠记翻译解答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8. 石渠记 原文 翻译 赏析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juān)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翻译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 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 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