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树作者是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看点一:《枸杞树》是季羡林的散文处女作
1933年9月23日,由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后,很快就受到了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欢迎。在这些文学爱好者队伍中,也包括了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读书的青年学子季羡林。当时,他在周围同乡好友的激励和影响下,也时时产生创作的冲动。
1933年12月6日至8日,他利用课余时间,写作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篇抒情散文《枸杞树》。
看点二:寄托作者的理想之梦
这篇文章回忆了1930年夏,他第一次到北平考大学,住在西城一个公寓里,伴着院内一棵苍老的枸杞树,读书备考,做着理想之梦的生活经历。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到了20世纪80年代,季羡林在盘点自己数十年来的散文创作时,他仍然深爱着他的处女作,他说他的第一篇散文作品“里面记录的是一段真实的心灵活动”。
看点三:发表过程:由失望到惊喜
写完《枸杞树》之后,季羡林把文章拿给李长之(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看,李长之非常欣赏,代其寄给了沈从文主编。1933年12月26日,他看到了沈从文给李长之的回信,告之《枸杞树》稿子收到了。
沈从文的信写得很平淡,没有对文稿进行评说,这让季羡林感到有点失望。然而,意外的惊喜很快出现了:散文《枸杞树》不仅在12月27日和30日的《文艺副刊》上连载发表了,而且,得到了文学圈内多人的好评。这极大地鼓舞了季羡林进行文学创作的积极性。
看点四:小夜曲一样的散文
《枸杞树》的写作不仅学习了中国古典散文名家的结构布局,而且借鉴了英国散文作家史密斯的写作方法,正如季羡林自己所总结的:像谱乐曲那样,主旋律多次出现,“把散文写成小夜曲,借以烘托气氛,加深印象,使内容与形式彼此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