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汪曾祺散文抄写

汪曾祺散文抄写

01 每一本书都见证着生活的过往

从小就爱读闲书,从语文老师那里借来《当代》《收获》《人民文学》杂志,晚上趴在被窝里偷偷地看;一本纸页发黄的《唐诗三百首》硬是被我翻得边儿都起毛了。如此爱读书,但翻的却不是课本。

因为这些书在大人的眼中,大抵是无用之书,又因我考试成绩总是不前不后、徘徊不前,所以那时读这些闲书是有风险的,轻则招来几句呵斥,重则将书没收,交到班主任老师那里去。

小时候读书,只是觉得好玩而有趣,没有任何的功利思想。 长大以后,才觉得正是这些无用之书,构建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获得了精神自治。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让我发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

如今,人到中年,终于不再为考试和晋级而读书了,终于可以摆脱各种羁绊,率性而为,自由自地畅游在书海里。

家里的书桌上、茶几上、床头柜上,单位的办公桌上、沙发上和靠墙站着的书柜里,到处是散乱放着的书。既有《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二手时间》《穷查理宝典》这样的大部头(专指拿着很沉的书),也有《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之类的杂志。

一有闲暇时间,随手翻上三五页,读到会心之处,灿然一笑,顿觉岁月静好。即便忙到人仰马翻,忙里偷闲只能向那些书远远地投去深情的一瞥,感觉也是妙不可言,就像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02 每一本书都留下一串光阴的故事

书桌上的书越摞越高,每一本书都见证着生活的过往,每一本书都留下一串光阴的故事。在阅读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的读书趣味也经历了几个转变。

小时候像清风一样,明明识不了几个斗大的字,却喜欢胡乱翻书,专门挑小说、笔记这样有故事情节的书来看,基本是逮着什么读什么,只要有书读、有故事看就是好的。

真正爱上读书,是十六七岁时,从阅读一本《唐诗三百首》开始,那些笔底雄浑、意境高远、动人心弦的唐诗,让我如痴如醉,一路分花拂柳,领略盛唐气象的同时,尽享诗歌之美。

及至参加工作后,一本《古文观止》,又带我走进了古代散文天地。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起,到明代的《五人墓碑记》止,上下穿越,纵横驰骋。

传记、序赞、论说文、杂文、游记、抒情散文、寓言小说,《古文观止》里的222篇文章,让我陆陆续续地“啃”了两三年。

一些经典篇目,让我欲罢不能,一有时间便反复阅读、反复抄写、反复背诵。这些散文大家的名篇佳作风格迥异、气象万千,笔底下涌动的波澜,常常让我心驰神往,夜不成寐。

有一段时间沉醉于《四书五经》不能自拔。《大学》《中庸》《论语》,每天对着译文和注释,逐字逐句地看,一节一节地读,很有耐心,也很定力,尽管囫囵吞枣,竟也自得其乐。

多年以后,当那套线装的《四书五经》在书架上蒙尘着灰,成了摆设时,才有幸遇到了一代宗师南怀瑾先生讲述的《论语别裁》。

南怀瑾对《论语》的解读不纠结于训诂注疏,亦远离极言性命心性的微言,而是在人文掌故、生活趣闻中融入词语解释、原文串讲,旁征博引、拈提古今,活泼灵动,亦颇具禅味。读来如轻风拂面,常有灵光乍现,引来一场头脑风暴。

利用一两个月的时间,看完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讲述后,不禁哑然失笑,既为年少时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又为那一段匆匆而去的青春岁月。

03 读书,可以无条件地 释放你的忧伤

读书可能与年龄有关吧?年轻时,书生意气,粪土当年万侯,

偏好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康熙皇帝》一面世,便做了二月河先生的铁粉,及至后来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先生写出一本我便买上一本,先生写出两本,我就买上一双。

接着又成了唐浩明先生的骨灰级粉丝,《曾国藩》《彭玉麟》还有《张之洞》都曾让我爱不释手,为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天空上闪耀的将星,热血沸腾。之后又陆续看了《曼德拉传》《宋美龄传》,沉浸在那些传奇人物风云激荡的世界里,几乎成了传记控。期间也曾沉迷于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不能自拔,江湖儿女,快意恩仇,过足了“戏瘾”!

一路走来,看的书很多,也很杂,读书的本性仍旧不改——

逮着什么读什么,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全凭个人爱好。兴之所至,能一夜不睡,直到东方渐白,看完厚厚的一本《百年孤独》,也能对着一本薄薄的《道德经》,再三把玩。

人到中年,删繁就简,又喜欢上了丰子恺、汪曾祺、林清玄……这些大家充满人生智慧和悲天悯人情怀的散文或随笔,不仅温暖人心,还让经历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我,在面对一对鸡毛时,看到了尘世的美好和生活的温度,至少在翻动这些书页时,我的指尖不再微凉。

04 读书,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人生有味是清欢。我原本以为,每天有书可读,蜗居染有书香的日子里,岁月将会这样一直静好下去,但互联网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个神话。

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信息大爆炸,还有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我也奋不顾身地纵身一跃,当初还以为是误入藕花深处,但一入网络深似海。

一个猛子扎下去,便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网上浏览新闻、追剧、斗嘴、打游戏……忙茫盲,让人不但虚掷了大把的光阴,也挤占挪用了读纸质书的大把时光。

如今,面对如白驹过隙的闲暇时光、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暮然发现,在读书这件事上,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不得其法。

迷茫、焦虑、心浮气躁,生活像一地鸡毛。而这些其实都不过应了杨绛先生的那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书读的少而想太多。”

那一天的那一刻,困兽犹斗的我,突然被杨绛先生的这句话瞬间点亮:

读书,在任何状态和心情下都可以进行。读书的时候,有人在认真地听你说话,我们和书中的灵魂始终是在一起的;

读书是一件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的事,每个人的心中都埋着一颗种子,需要在书的温床里找到适宜发芽的温度和湿度。

百战归来再读书。“只要在读书,就是在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太苟且的人。什么叫诗和远方?就是让自己更辽阔,而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这话是高晓松说的。

还有,关于读书,我想起了网上的两种说法:

其一,在这个信息爆炸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读书是自我突破的高效途径和最低成本的成长方式,你把它花费在哪里,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二,是个网络段子,很难得的是,这个段子并不荤:

一日不读书,没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呵呵,我可不想把自己变成佩琦,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