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一般意义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教育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是知也”中的“知”,作名词,通“智”。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央视百科讲坛系列节目《易经的奥秘》中对此有自己的诠释:“什么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说,知道你就说我知道,不知道你就说我不知道。那你太小看孔子了,那孔子不是整本《论语》都在讲废话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是说:就算你知道,如果这个人不该知道,你也不能说你知道,要看人。”他的这种理解类似于“夏虫不可语于冰”。他的这种诠释至今仍属于一家之言。
编辑本段示例
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著。——宋·陆九渊《与朱元晦书》
编辑本段出处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儒教殷王室的后裔,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成为宋国贵族,孔子出生于鲁国,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为士。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学无常师,尤其留意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以恢复周初的“德政”为自己的理想,并很早便以博学知礼而名闻遐迩。 “儒”在甲骨文中作“ ”,象形字,本义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为人相礼,祭祖祀神为本质的人。因相礼前他们必须沐浴斋戒,故称之为“儒”。 说到了儒家经典,就自然要提到《论语》。“论语”二字的解释有很多。《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说法有很多很多,现代人一般皆从《汉书》之说,将其理解为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 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