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只要不患病,吃得饱,便是幸福快乐的。人呢,本来也该如此,但在现代社会中却并不是这样。说到底,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他会思考。正如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会思考当然是件好事情。凭借思考,人类惊讶发现自己原来是目前自然界里最牛逼的生物。这一发现可不得了,能力越大,责任亦大;责任越大,烦恼亦多。欲望以及空虚、孤独等各种情绪由此而生。
此处谈及的欲望是有意识的欲望,而非当年兽类祖先那种出于身体本能的原始欲望。个人认为原始欲望的本质是无从认识的,它起因于本体发出的冲动,就像神经冲动的传导。而有意识的欲望往往伴随着矛盾心理的产生,扰乱心灵平静,故有必要对其做一番了解。
在这之前,先说一件自己干过的傻事。
曾经为了摆脱有意识的欲望,我把自己关在两平米大小的房间里一天一夜,想借隔世的环境忘去自我,因为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才能从自我感中解脱出来。在那24小时里,我的确忘记了自我存在。但当走出封闭世界,晒着温暖阳光,呼吸新鲜空气,那种自我存在的感觉竟是前所未有的明晰,也从而清楚了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傻。不过把自己关在一个狭小密闭的空间24小时这件事情本身还是挺有意思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其实生活中大多的事情都是在强化我们的自我感,无论社会、经济还是宗教等层面莫不如此。而自我一旦出现,冲突、不幸和挣扎立刻会产生,是以我们都不断地渴求忘我的经验,都渴望拥有平和的心境,过上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这般洒脱自在的人生。
人类从学会思考始,便被欲望及各种负面情绪的包裹,为了淡化甚至摆脱这些情绪,人们想了很多办法。譬如坐忘、冥想、祷告又或是写日记、找人倾诉还有旅行等等。人们总是不断尝试着宣泄心中不快的情绪,然而结果一次又一次令人失望。
仔细想想,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就定然会有七情六欲,欲望是形而上的,它是一个思维抽象而成的'概念,概念既存在于思维之中,而思维又以我们自身作为载体,如果要摆脱空虚,必须首先停止思维,而停止思维的唯一途径便是消弭自我的存在。但除非我死了,否则我不可能消失,最多只是忘我罢了,然而我们又做不到永恒地忘却自我。
所有的概念都源自于记忆的一种反应,即生活的经验。可以说,是经验创造了概念,但在建立概念的同时,经验也使我们拥有了对某一欲望的记忆反应,而它又阻碍了我们直接经验概念本身。
很多人为了不被空虚所扰,他们逃避它、否定它、净化它,这一切都是无用的,空虚永远存在,只要你还在思维。
很多成功学的书在提到欲望时,建议我们应该没有欲望(这不是在劝我们去死嘛),应该培养不执著的人生态度,从欲望中解脱出来。这是非常荒唐的说法,因为欲望只能被了解而无法被摧毁。如果你非要凭借着人定胜天般坚定不移的信念将欲望摧毁,那么结果只有精神分裂,破坏了思维也就意味着丧失了理性,即把生命本身摧毁掉了。
对于欲望,如果不去谴责它,不论其好坏,只是单纯地觉知它,请问会发生什么事?所谓觉知,便是你知道一个东西的存在,但不去衡量、评判它。不去为欲望定名,也不去用念头掩盖它,如此还会有内心的骚乱吗?
觉知了欲望的存在,我们还需觉察欲望的本质。我们为什么都喜欢旅行一路欣赏山川美景?为什么男人喜欢看美女,而女人喜欢瞅帅哥?因为它们都能引起我们强烈的愉悦感。这似乎没什么问题,然而不幸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一旦山川美景,帅哥美女变成了一种愉悦的记忆时,这份记忆便试图让自己延续下去,我们会想要重复地享受这类的经验。这是我们很熟悉的事,一旦吃过某种美食,我们便会念念不忘,以至在想起时会口水直流,肚子咕咕叫唤,我们想重复地体验它。不论是性爱、艺术或智力上的快感经验,我们都想重复再三。
这便是欲望的由来,一味地追求快感只会带来不幸与困惑,并且会制造错误的幻觉和价值,如此一来心智的清明度就不见了。其实欲望通常是一种健康而正常的反应,若没有欲望,人就无法存活了。但在欲望的过程中,一定伴随有矛盾、痛苦与冲突,这才是我们的问题。在关于矛盾、冲突的经验中,思维抽象出了关于空虚、孤独的概念。
我们有欲望,是因为我们想要获得某种快感,而延续这种快感的是什么东西呢?很显然,是思维,心里在不断地想着这件事。
心里如果不断地在想着某件事,我们就不再和真实的经验产生直接关系,而只有一堆意象、画面和思维按记忆的反应(从前的经验)想当然地对某事进行预判:这我认为是空虚、孤独产生的根源。
其实我们可以一边拥有欲望,同时在旁边看着它,在没有任何念头干预的情况下,它很快就会止息下来,从而获得平静喜悦。但请明白仅仅是止息,欲望是不会消失的,除非你疯了或者死了。我把这一处理欲望和空虚、孤独等情绪的方法起名太上忘情。太上忘情,并非无情,忘情是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
人心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跟记忆有关的惯性作用。如果它能舍弃已知事物,就可以成为另一个崭新的东西。所谓顿悟,大抵若此。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