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风流
古人云:游亦有道,游道如海。华夏之地,风流千古,自然名胜、人文景观,繁典是丛;旅游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浩瀚如烟。余以为,赏游玩遍,倾其一生都是不可能的。所幸余四十年来,凭公事私时,走南闯北、东奔西突,目睹体验诸多名山大川、湖海潭泉、寺庵庙观、楼林亭岚、河坝江堰。聚许多身感,余无法将其每一处所爱,用一文荐于友朋。今,余仅以一地小县之景观,作为华夏旅游文化之剖面以示、以飨喜游之幸友。
此地位于伏牛山系东端,黄淮海平原农业示范区西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原始社会,先人于此渔猎农耕,繁衍生息,现存有龙山文化遗址及二里头文化遗址。上古,此地为“轩辕国”,黄帝与方明、昌寓、张若、昆阍、滑稽等七位圣贤,为拜大隐广成子,求采铜铸鼎之方,在此迷路询童。而后,尧帝在此筑城,访贤士以禅让位于许由,许由坚辞不出,听说客而厌浊,在此地一颖水洗耳于清。穿境而过的汝、颖二水,系禹王疏通,常年碧波柳风。西周伯夷、叔齐兄弟,劝武王伐纣受梗,双双隐居于此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亡。姜太师子牙,曾游历于此,死后葬于古华夏八大名山之一的首山南脚姜店村。春秋时,此地称“氾邑”,周襄王避难曾居此筑宫。此后,楚、晋争霸于此湛阪,晋铸刑鼎于此汝滨。孔子周游于此小住,郑庄公于此掘地见母 。王昭君出塞于此留一青衣冢。曹操为惩已马踏田,割发示令于灵树,曹冲称象于论城。唐初贤相房玄龄退居房村,欧阳修定居欧营,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教民植桑备粮,于此吟《秋风吹汝水赋》。朱元璋手书训词于县衙,海瑞于此请辛公。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在此开过淮海战役支前会,毛泽东视察过这里,与农民谈笑风生。
“汝颖固多奇士”(曹操语)。上下几千年,这块热土,不仅帝王将相、圣贤名士、文人骚客炯炯莅临,还有代代俊才英杰于此层出不穷。能文能武、西周开国功臣“周八士”;机智孝忠、郑国封疆大臣颖考叔;骁勇善战、东汉云台四将傅俊、坚镡、王霸、祭遵;“天下楷模”、东汉太学生领袖李元礼;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曹魏三朝老臣杜袭,奋武司马荀彧、谋士荀攸;诗赋过人、西晋“二十四友”之一文学家杜育;巾帼英杰、古代四大女杰之一荀灌娘;股肱之臣、唐玄宗大理卿张暐;《唐音》大成、唐诗专家杨士弘;著《尊生要决》、北宋医学家初虞世;《十四经发挥》、元代名医滑寿;建北京功臣、明工部右侍郎许廓;开一条鞭法、明税赋改革家、户部尚书李敏;反贪惩腐、明万历左都御史辛自修;治黄专家、明工部尚书姚继可;创丘田画法、清初丹青高手黄甲云;教化瑶民、建连山书院,清康熙教育家李来章;捐躯***和、辛亥烈士刘凤楼;经商办学、爱国商人张荣祥;抗日志士、花岗暴动领袖之一耿谆等等。
“山以贤称,境缘人胜”,人杰地灵的这块土地,自是物宝年华,古迹遍地,胜景无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余当下取此地九大主景,以证地灵之胜---
“龙首望远”:首山自古为天下名山。《山海经.中山经》在叙及箕尾之山后称“薄山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谷柞,其草多术芝,其木多槐。”《淮南子》载,“天地之间,土有九山,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行、太华、岐山、羊肠、孟门。”《史记》载,“天下名山八,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尝游。”还称“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今,首山西北麓乾明寺有“黄帝采铜”青砖浮雕,荆山有古迹“黄帝炼铜炉。”首山古往今来留存古迹颇多,除乾明寺外,有圣泉、文峰塔、凌霄一览亭、却金亭、憩望亭、映苍亭等,历代墨客雅士多有游首山者诗词文赋。
“乾明晓钟”:乾明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位于首山西北麓,传统文化以八卦对八方,西北方属乾,故名“乾明寺”,独别于天下寺院座向,座南朝北,称“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南倚首山,北向汝水,西临国道。当其盛时,内外银杏古柏参天,蓊蔚郁葱;高阁重楼,金碧辉煌,鳞次节比,自山麓直抵峰巅,迤逦霄汉;钟声悠悠,香烟袅袅,僧众济济;历代文人墨客至此,无不肃然起敬,多有题咏。
“汝水虹桥”:古城南脚下,经世历代千万年之汝水,河宽似湖长如练,依城逶迤而东去;碧水连波,堤柳如洗,红石砌就的多孔石桥,当日出日落,红波映桥,如一架彩虹牵连两岸绿堤城垣;沿汝水溯上十余里紫云山下,河床鹅卵石铺底,涓溪数淌,水清澈见底,浅鱼穿草;每至夏,总有男女或支阳伞、折桌于滩上浴足而饮酒,或掀石而捉蟹就地烹;沿汝水顺下十余里,建一大闸,聚万倾缓波如湖,波光鳞鳞,水雾升腾,道道柳丛杨林立于浅浒,水色射叶,氤氲披枝,宛若仙子神女入浴;沿河上下几十余里,草堤沙滩,入夏秋初,两岸多有洗锄浣衣之男女,分群裸泳,欢语朗朗,自不避人,可见汝水沼沼,千年民风纯朴之自然。
“阳台暮雨”:出城三里,汝河堤外,昔有亭台楼阁,林林总总,烟树葱笼,飞檐斗拱,画角鸣铃,红墙青瓦,扶草风轻。入暮时,大地趋静,有汝水凉风飘来,云蒸霞蔚,分外妖娆;几多少男少女,或拥坐相依,近观远眺野外村落炊烟袅袅,兴自双升,或依栏听雨沐雾淋风,闻听归鸦飞莺,情事更浓;更有操琴弄筝者和苦读诵书之学子,或曲或歌,唱晚用风,啼呤秋红;近城外河堤处处,如今帐蓬如营。每当晚霞夕照,彩灯高挑,夜泳的、散步的、练功的,以及食客,满堤爆棚;风味小吃,煎炸炒烧,炉荡火种。划拳行令,叫卖声声和男女卡拉OK声,此起彼伏,散漫于旷野的宁静中,构成一幅怎么也搬不到都市中的《清明上河图》。
“令武秋风”:出城西南二十里,有山曰紫云山,常有一团紫云笼罩,故名。令武山又居紫云山区中央,传说春秋时老子曾在令武山芙蓉洞修炼,得道时炼得一团紫光笼罩。后老子西出函谷关时,镇关太守伊喜很有道行,算出有一高人携紫气于某时过函谷关,于是扫地四十里,迎到老子并拜为师,此为紫气东来之典故。今之令武山因位于紫云山区中央之环抱,背依紫云山最高峰紫云峰,面临东去汝水之臂曲,冬暖夏凉,气候适宜。春天,桃花、杏花、百花满山;夏天,桃红、杏黄遍野,翠竹成林;入秋,天高气爽,山岗上枣叶、柿叶由绿渐红、由红渐紫、由紫渐黄,紫气盈然;初冬,漫山旷野红果小山楂遍生,成为赏秋奇景。登上令武山巅,罩紫云、沐秋红,远眺浩荡汝水东流,不由人不浩气盈怀,领悟道法自然。
“紫云残雪”:紫云山支系有一槲坡山,自南向北两山合抱如双鳌,山上遍植槲树,山坳有著名紫云书院之胜景。此山林木葱郁,苍翠叠层,泉溪潺潺,四季不绝,竹林充涧,清风徐缓。涧溪产小蟹,重九蟹肥,临溪寻捉,顷可盈筐,使游人之陶陶乐。入秋,槲树遇霜,叶红满山,状似深秋枫林,每至雪后放睛,红装素裹,蔚为壮观。山林深处,嶙峋石崖,春夏之交犹有残雪未化,碧绿丛中,仍见白雪片斑,风物如画,与山溪畔苍松翠柏中掩映的紫云书院古建筑群,一并构成绝妙景致,一年四季不绝游人浏览。
“青冢愁云”:于城西北十五里处古道旁有一座古墓,势凸凸,草凄凄,数株桧柏肃立穆伫。每当严冬过后,这里最先以泛青之草木向人示意春的到来;每当秋风肃瑟,墓头之绿茵又迟迟才得以凋零,人谓之“青冢”此即是先人为纪念昭君和亲而设的衣冠冢。更令人称奇的是,每当夕阳西下,青冢周围便萦绕起缕缕云雾,缥缥渺渺,袅袅娜娜,立于桧柏下,总能听到风声呜呜咽咽和柏籽落地犹如泪珠潸下的嘀嗒声,真似昭君昔日和亲单于前归省姊归双亲恙困于此一腔凄婉动人的诉说。
“龙池晚钓”:今出城向西北二十余里外,有一名镇王洛镇,据考,古时称为“王落子镇”,传说,昔王莽追刘秀,刘秀路过此镇,其爱妃于此分娩一男婴,时谓王子,故得名“王落子镇”。镇旁有一池秀水,妃子分娩时曾取此池水以用之,并于此池为王子洗过尿布,后来此池称为龙池。龙池水美鱼肥,历年无干涸过。常有人聚朋临龙池垂钓,每每陶醉这昔日君王征战搏杀与人性遗圣交融的传奇而留连忘返于落阳之时。今钓者无一食池鱼,却热衷于此镇一风味特产“王洛猪蹄”。此物,肉烂骨松,味香宜人,闻名遐迩,使人闻之垂涎,已成馈赠馐品。日间,慕名前来食之者不绝于镇,镇街道旁,车骑成行。
“高桥夜月”:清乾隆帝率臣巡视江南,走到城西姜店村,时值山洪瀑发受阻,是夜忽闻沟对岸有歌谣曰“洪沟拦去路,百姓受饥苦”乾隆遂于次日下令在此造桥,当日中午,雨过天晴,彩虹悬空,乾隆指于臣以虹为形造桥。于是,这洪沟之上有了一座红石拱桥,桥孔成月圆半入水。每当夜晚,沟旁芦苇簇风,飞花流萤,波清纹动,透过高桥孔圆的夜月,环相映波如镜,清光熠熠适人,已成村男村女月下幽会之绝好所在。
行文至此,一地风物可数,更有胜景掌故,余实不能全注。想,余爱中华,惟糸故土,也是真情流露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