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冬日暖阳洒遍阳台每一个角落的时候,看着屋内那橙黄色冰箱上,大朵粉紫色的玫瑰花,静静地,在水泥灰的花瓶中,绚烂绽放着。几瓣轻盈、灵动的花瓣,铺落在冰箱顶端。我品着先生刚泡好的绿茶,在手机里随意翻看着美图,心里悠悠地憧憬着,需要如何用心布置,才能让房子的楼道,都散发着一种浓浓的书香味。
忽然,一条新闻跳出来,“据台媒消息,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过世,终年65岁”,心猛然一抽。林清玄先生过世了?怎么才活了六十五岁就走了?他不是参过禅、悟出了生命的真谛吗?怎么也得活到百岁呀!
视线投向冰箱顶上铺了薄薄一层的落花,阳台上的阳光依然热烈而温暖,但却马上让原本并无宿命感的我,心底涌出许多莫名的、对于生命密码的哀叹和感慨。
年少时沉浸于《射雕英雄传》,曾经无数次想像着与金庸大侠会面的情景,却没曾想,当我刚搬家至离其故乡袁花只有几十公里的地方,他却缓步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此刻,当我在俗世中刚刚呼吸一口熟悉的文艺的空气,却意外传来林清玄过世的消息。
这,算不算一种潜在的因缘?
并非我想强拉硬扯,虽然林先生根本不会知道世上有我这个忠实的粉丝的存在,但于我而言,我的生命的的确确与他是有某种联结的,大凡这种联结,世人习惯了归因于“缘”——这应该也是参禅的林先生喜欢的一种方式。
读到林先生的文字,是一种缘。
林清玄的散文,传过来并不算早,但我有幸是最早的一批读者。偶然买到他的几本散文集,《打开心灵的窗》《鸳鸯香炉》《温一壶月光下的酒》《冷月钟笛》……他的文字清新而淡雅,却是一种冷凝的生命思考。
至今在我心底牢牢扎根的,有他关于美食的文字《松子茶》:
松子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还有一篇曾被编入上海市S版教材的《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得泼在为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我被这些文字彻底征服了,更准确点说,感觉心灵中的某种东西被开启了,借由文字,我开始审视自身生存和遭际,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这种经过点拨后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看世俗的感觉,让一颗曾经一路荆棘缠绕、伤得千疮百孔的心,得到了某种神奇的治与抚慰。曾经偏爱于梁实秋、林语堂的散文,但读到林清玄先生的文字后,似乎觉得与我心灵中的某种东西更加契合,仿佛那是我心底沉睡的一部分,“心有灵犀”“心弦拨动”,指的应该就是这种感觉吧!
于是,我开始成瘾般地沉浸于创作文字的自我疗治过程。因为,毕竟,我是一个写作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林先生的女读者粉丝。我有崇敬,但并不是虔信。他的启迪的意义在于,我的文字变得空灵,意境开始超拔,我沉浸到对生活真味的美好捕捉中。
自从迷恋于林清玄的文字之后,我经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阅读。好在沪教版语文书上有一篇他的《百合花开》,正好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人其文的切入点。
百合花开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都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他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瘤了。”
公开的场合,它们讥笑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是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它花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千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有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而在语段练习中,更有一篇他的《生命的化妆》,是我在众多供阅读分析的语段中讲解最投入的: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生命的化妆
我认识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地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谐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技节,它能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的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了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了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丰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前两天的初中语文公益讲座,在准备材料时,我还曾想把这篇文章作为记叙文阅读语段拿出来给现场听众分享,但考虑到讲座时间比较紧,语段内涵过于丰富的话,在无法充分展开的情况下,不利于学生理解,遂又只得无奈放弃。
留心过很多文学大师,虽然也有像金庸先生那样寿终正寝的,但却有好几位的生命较为短寿,究其原因,也许是用脑多度所致,大多得的脑瘤之类的绝症。当代科幻小说大师罗伯特?谢克里(RobertSheckley)就因脑瘤扩散引起多种并发症去世;几个月前,台湾作家李敖也是 罹患脑瘤去世 ;今天又惊闻曾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林清玄先生离世,逼得我“直面人生”,再次审视生命的意义。
生命原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有的人生意义,都是人赋予它的。林清玄先生过早离世,也许有人觉得他此生值了,因为他成了知名作家,名利双收;有人觉得他活得很不值,再出名又有任何意义,还不是照样活不长?但其实这都是从外部世界来看待一个生命死亡的社会意义,我认为,假如一定要给生命的意义讨个说法的话,最好应该要看对于其内部(心灵、灵魂)的有无意义与意义大小。
我想,对于林先生而言,他以自己的生命探索过程,活出了自我,活出了自信,也活出了尊严,那对于其自身而言,其生命就很有意义。而他于自己很有意义的生命过程,又间接启发了别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思考,自然也就有了其社会意义,但那应该是附加的,不应视作生命本身的意义。这位散文家生前最后一条微博,还发出如此感悟:不要失去想飞的心,这更启迪我,生命无论长短,只要在生命过程中有一颗想飞的心,并且一直为此而努力准备与积极尝试,这样的生命本身,已经充满意义!
此文写到结尾,阳光依然少有的灿烂,一泻而下的碎金,在花瓶中的花束上闪烁。其下的那几瓣落花,如此安详,在凝重的水泥灰瓶身的映衬下,光彩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