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真正感觉厌烦与恐慌的,又何止是旁观者。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怀揣着各自的远方与梦想,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羡慕李子柒的田园生活,才有那么多人渴望换一方水土,寻到内心的安宁。
对于现代人来说,自由似乎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我们看似是一个又一个的自由身,却莫名地被很多东西层层捆绑。
网上曾有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明天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了,你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最多的,一是没有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另一个是没有按自己的想法活着。
我们总是认为,时间还多,总有一天我会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但却在日复一日中,如同温水煮蛙一样,得过且过了。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创作的散文集,书描绘了他两年多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常与见闻。
去瓦尔登湖畔之前,梭罗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努力地求学,工作,然后投身到日复一日的劳作与赚取报酬之中。
后来,梭罗与作家及思想家爱默生成了忘年交,在这位朋友的影响下,他开始尝试写作。再后来,他突发其想,借了把斧子,孤身跑到瓦尔登湖畔的山林中,搭起了小木屋,过起了另一种生活。
方圆一英里(约1.6公里)内没有邻居,梭罗独自在那里住了两年两个月。 在那片靠湖的森林中,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而后,又回到了滚滚红尘之中。
很多人对他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想知道这样的生活会不会令自己感到孤单与害怕,另外,他的收入来源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分配这些收入的。
基于很多人的热情与好奇,梭罗便通过写作的方式,公开了这两年多来他的生活,于是,便有了《瓦尔登湖》这部书。
《瓦尔登湖》首次出版时间是1854年,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也许,每个人手边都应该有一本《瓦尔登湖》。 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可以窥见别人的生活方式,而是通过那些字里行间的真实,发现原来世界很大,困住自己的,只是执念而已。
很多人喜欢梭罗的这种生活方式,梭罗在书中写道,有位青年给他写信,说自己想要过他的那种生活,但梭罗却回应说。他并不是希望有人采用他的活法生活,因为也许,在别人还没有学会他的生活方式之前,他又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每个人需要做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照搬别人的生活。 因为那样的话,也许你根本体会不到那种生活方式的快乐,相反的,还会有一种丢掉了自我的感觉。
梭罗当时毅然决然地拿起了斧子进入森林之中,并不是为了避世,也不是因为讨厌人间的红尘牵绊,而只是想尝试一种新的活法。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他不希望在自己临终的时候,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我们总是固执地牢牢地紧握着属于自己的东西,明明被压得透不过气来,还仍然安慰自己,自己应该是幸福的。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相反的,我们往往什么不愿意放在,全部揣在身上,才会有安全感。
我们害怕寂寞,一无所有时的那种寂寞,会让我们失去安全感。所以,我们才在自己的生活中处处填塞,最终让自己的世界琳琅满目,内心却仍然感觉空落。
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描绘着自己一日又一日的生活,正像他所说的,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才能真正发现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一个人面对着日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幻。
其实对于人来说,恰当的寂寞是有利于身心 健康 的。因为当四周不再有左右你的声音的时候,你才能更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声音。
梭罗并不是为了孤独而孤独,相反的,他喜欢与人聊天。 他会碰到渔民、猎户、诗人和哲学家,他喜欢与人交往,他们的心灵与生活都会开拓他的眼界,让他知晓这个世界里,有那么多不同的人。
当你把视线转向自己的内心时,才会猛然发现,有一块未被开发的区域正等着你来发现,那是你精神的伊甸园。
学会与自己相处,才能重获淡定与心安。
写在最后:
《瓦尔登湖》一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它是一本适合你用心来体会的书。
在梭罗的文字中,你体会到的,是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与自我内心的联系。
这是一本修心的书,无论你何时翻开,都会在字里行间中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与自我。
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也许会鼓起一种勇敢,试着让自己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活,试着听听自己心底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