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棠棣散文济南

棠棣散文济南

我愿是急流

[匈牙利] 裴多菲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匈牙利著名诗人。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曾做过演员,当过兵。1844年从故乡来到首都布达佩斯,担任报社编辑。1846年创办文艺刊物《生活场景》。1848年参加民主革命的起义,为匈牙利从奥地利的统治下得到解放而英勇奋战,次年7月在同俄奥联军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裴多菲善于以诗歌来抨击封建专制,歌颂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匈牙利人民,反映他们对幸福生活与爱情的努力追求,其创作突破了贵族文学的陈套,在匈牙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至今还有许多成为民歌流传于匈牙利民间。主要作品有叙事长诗《农村的大锤》、《亚诺什勇士》、《使徒》、,政治抒情诗《反对国王》、《为了人民》、《民族之歌》,散文集《旅行记》,剧作《老虎与土狼》,长篇小说《绞吏之绳》等。

我愿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太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孙用译)

提示

《我愿是急流》作于1847年6月,在裴多菲这首名诗中,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悲凉而沉静、寂寞而坚韧的爱的力量。诗人欣赏的是一种高傲孤独的爱,一种蔑视流俗的爱,一种价值在自身的爱。

作品以热烈奔放的真挚情感抒发了对“我的爱人”的恋情。全诗***分五个自然段落,分别用五组意象来比喻和对应“我”和“我的爱人”的爱情关系:诗人愿意是“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爱人是“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前者的意象给人以艰难严峻、荒凉索寞之感,这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象征;后者则给人柔和、温暖之感,是一个依附者、依恋者的形象,但又突出了“我的爱人”的伟大精神力量。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希望爱情平等,并在为革命事业的奋斗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观念。

这首诗除了意象的对比关系运用得当外,更重要的是全诗以激情表达所形成的内在气韵贯穿始终。全诗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这种格式,反复吟唱,不仅结构完整,而且加强了感情表达的效果。(李建明)

芭蕉花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

这是我五六岁时的事情了。我现在想起了我的母亲,突然记起了这段故事。

我的母亲六十六年前是生在贵州省黄平州的。我的外祖父杜琢章公是当时黄平州的州官。到任不久,便遇到苗民起事,致使城池失守,外祖父手刃了四岁的四姨,在公堂上自尽了。外祖母和七岁的三姨跳进州署的池子里殉了节,所用的男工女婢也大都殉难了。我们的母亲那时才满一岁,刘奶妈把我们的母亲背着已经跳进了池子,但又逃了出来。在途中遇着过两次匪难,第一次被劫去了金银首饰,第二次被劫去了身上的衣服。忠义的刘奶妈在农人家里讨了些稻草来遮身,仍然背着母亲逃难。逃到后来遇着赴援的官军才得了解救。最初流到贵州省城,其次又流到云南省城,倚人庐下,受了种种的虐待,但是忠义的刘奶妈始终是保护着我们的母亲。直到母亲满了四岁,大舅赴黄平收尸,便道往云南,才把母亲和刘奶妈带回了四川。

母亲在幼年时分是遭受过这样不幸的人。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了我们家里来,我们现存的兄弟姊妹***有八人,听说还死了一兄三姐。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一切炊洗洒扫要和妯娌分担,母亲又多子息,更受了不少的累赘。

白日里家务奔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

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原故,身子是异常衰弱的,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但在现在想来,这怕是在产褥中,因为摄养不良的关系所生出的子宫病吧。

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回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连着的。

在我们四川的乡下,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

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

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过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连着的。

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在张献忠剿了四川以后——四川人有句话说:“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在清初时期好像有过一个很大的移民运动。外省籍的四川人各有各的会馆,便是极小的乡镇也都是有的。

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汀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入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做“天后圣母”。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岁,同到天后宫去。那天后宫离我们家里不过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散馆已经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我们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我们是欢喜极了。那时候我们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处都找不出。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来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下知为甚么事情要哭。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我挨掌心是这一回才开始的,我至今也还记得。

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但我不知道为甚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吧?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啊,母亲,我慈爱的母亲哟!你儿子已经到了中年,在海外已自娶妻生子了。幼年时摘取芭蕉花的故事,为甚么使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伤心,我现在是早已知道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

(选自郭沫若《学生时代?山中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3月)

提示

《芭蕉花》是郭沫若在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日夜写于福冈的童年往事:母亲得了头晕病,呻吟呕吐,十分痛苦,需要芭蕉花入药治疗。当年才五六岁的郭沫若和二哥,爬进了私塾的园子偷摘了一朵芭蕉花。郭沫若兴奋地捧着芭蕉花赶到病床前献给母亲,母亲问清了花的来历后,非常生气,立刻叫郭沫若和二哥跪在床前,呵斥他们为“不争气的孩子”,称“为娘的倒不如病死了好”。父亲对此还对他们动了家法,并责令他们将芭蕉花送还原处。面对母亲的叹气,父亲的训斥,孩子“伤心”了,“我哭了,哥哥也哭了。”两个人的哭含义不同,因为他们的年龄不同,对世事的阅历也不一样。

一朵普通的芭蕉花,一对活泼天真的孩子,两位严厉的父母,构成了一个小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病中的母亲盼花心切,但没有忘记育子的重任,父亲也能体察到孩子的孝心,但他坚守“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信条,第一次责罚了心爱的孩子。他们把孩子的品德看得比治病还重要,比生命还可贵,他们对孩子的爱才是真爱,爱得有价值。1939年郭沫若的父亲病逝,毛泽东撰挽联:“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德通玄趋往古;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评价得恰如其分。

文章的立意还把对母亲的思念与作者当时在日本的飘泊生涯联系起来,发出感喟,母亲的伤心,是儿子不自爱,但在父母的训诫之后,却连童年的无邪和勇敢也失去了,让世间的风雨尘垢销蚀了幼年时代的自信和勇气。

《芭蕉花》语句平实,用词讲究,含义隽永,力透纸背。文章如千里来龙,来去无踪,看似散漫,实是丝丝入扣,前文写战乱、流亡、早婚、多子都是为芭蕉花故事张本,作者巧用过渡句,放收自如,有草灰蛇线之妙。(李建明)

出自谢锡龄、李建明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