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求《高平道中望陵川二首》---诗解

求《高平道中望陵川二首》---诗解

以上这两首诗当是金亡(天兴三年甲午即1234年,时好问年四十五岁)后遗山返乡时所作。题目中所说的高平即高平县,与陵川相毗连。从第二首尾联得知,其恩师一家因战乱早已离开陵川,辗转于河南等地,不久病逝于舞阳客居。元好问在其《郝先生墓志铭》中云:“先生殁于成皋。其子思温归葬乡里,以苏抵某,言:‘吾子往年赴吊成皋,曾以墓铭为请。’”由此可知,元好问是亲赴河南临颖成皋舞阳吊唁过其恩师的。如今恩师业已逝世近二十年了,遗山行进在高平县的山道上,向东眺望,早年求学和生活过的陵川就在眼前。那里毕竟是我留恋的地方啊!从年幼无知的少年到弱冠年华,整整六年时光,那里的山和水、人和事。我是那么地熟悉,勾起了无限的思念。回首当初求学时自己年纪尚小,转眼间书郎已满头白发,想到此,感情如同关不住的洪水,无论怎样也按捺不住,冲开闸门,一泻无余。真是感慨万千啊!

第一首着重描写了怀念恩师的情景。首联交待其叔父在任陵川县令之初,为其选择拜谒良师的经过。列宿:众星宿。墨绶:结在印环上的黑色丝带,后来作为县官的代称。颔联则回忆初来时恩师教授学子是那么地精神,侃侃而谈;学成离开之日恩师又千叮咛、万嘱咐,竟然伤心落泪,此情此景却好像就在眼前。珥笔,珥乃插之意,古代侍从之臣插笔于冠侧以备记事。王维《上张令公》一诗中首联云:“珥笔趋丹陛,垂璫上玉除。”用以形容张九龄上朝时的情景。在这里元好问是形容其恩师当时之容貌和身体健康之意。颈联则感叹时间过得飞快。不老的青山啊,你永远是那么地年轻!可我当年求学的地方业已物是人非了,可能那百年的棣花堂还默默地记述着当年发生的往事。尾联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作结。泰和遗老乃指泰和年间(金章宗年号,1201~1209)求学时与恩师同辈的人已没有人在世了,想到这里怎能不使人伤感呢?甘棠:暗指棣花堂,当年恩师郝天挺父辈七兄弟同居,和睦友爱,植棣花于庭内,故名棣花堂。可喜的是恩师的学士以及后代今已成名,恩师在天有灵也当含笑九泉了。

第二首主要介绍了陵川当时的学风。即本文开头引用遗山在《郝先生墓志铭》一文中所讲的“迄今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虽闾巷细民。亦能道古今,晓文理。”(时下陵川多饱学之士,如郝思温、刘昂霄、秦略等。他们与遗山交往亦深,皆有唱酬。史书有载。)首联和颔联均写当地的学习风气,无论是酒肆,还是民巷;无论是年长者,还是童稚,都能看到和听到学经、吟诗的情景。以棠棣、樱桃作比兴,寓意深长(原诗注:棠棣、樱桃皆指当时旧事)。言桃李丰盈,硕果缀满枝头。尾联提及今日的自己业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初少年求学的情景怎不叫人感慨万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