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牡丹江历史上出现的英雄

牡丹江历史上出现的英雄

1.渤海国王:大钦茂

渤海国王大钦茂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牡丹江市第一位名人。公元737年(渤海仁安十九年)大钦茂继位,改元大兴,为渤海国文王。唐廷册封其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

大钦茂在渤海国的15代国王中可谓政绩突出者。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大大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全面推行“宪象”唐代中原地区的政策,使渤海国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成为唐代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钦茂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于755年将渤海国都城由中京昌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之西古城)迁到上京龙泉府,将渤海国统治中心北移。762年,唐廷诏以渤海为国,晋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授检校太尉。

大钦茂卒于793年。他在位五十七年,这半个多世纪是渤海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渤海国作为唐朝的“国中之国”、“国中之州”,除同唐及五代后梁、后唐中央政权、中原地区保持良好关系外,还积极发展同日本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抗俄爱国将军萨布素

萨布素 萨布素是清代满洲镶黄旗人,1629年生于宁古塔南马场(今宁安市卧龙乡英山村)。初,清廷任萨布素为宁古塔副都统。1674年,萨布素任黑龙江省将军。1701年,萨布素卒于黑龙江将军衙门(今齐齐哈尔市),享年73岁。萨布素是清代著名的抗俄爱国将军。1685年,萨布素率领清军取得了雅克萨战役的胜利,迫使俄罗斯侵略军投降。1689年,萨布素作为清政府谈判代表之一,参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萨布素在宁古塔任职期间,曾亲自去盛京(今沈阳市)请来铁匠、医生、画师、造纸和酿酒五大户,为宁古塔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萨布素逝世后,宁古塔流人吴兆骞曾赋诗一首哀悼。至今,被沙俄于1904年入侵宁古塔时破坏的萨布素将军墓(衣冠冢)遗址还存在。

3.清代流放地中的名人

宁安旧称“宁古塔”,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清统一东北、入主中原的根据地。清初是统辖盛京以北的重镇。宁古塔还是清代流放犯人之地,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东北各大驿站的管理,在宁古塔旧城(海林旧街古城)设置宁古台(康熙五年迁新城,亦称台街,即今宁安三中旧址)。

1653年(顺治十年)扬州名士,《绝域纪略》作者方拱乾因科场狱案流放宁古塔,首先带进了汉族文化。

1655年(顺治十二年)彭长庚、许尔安集团妄称睿王无功,流放宁古塔。

1657年(顺治十四年)南明隆武朝平国公郑芝龙,因其子郑成功坚持抗清,屡不受降,芝龙于其弟芝豹、子世忠、世默等一并流放宁古塔。

1658年(顺治十五年)因丁酉科场案牵累,江南名士方章钺、张明荐、伍成礼、姚其章、吴兰友、庄元堡、钱威、吴兆骞等八人携父母妻子流放宁古塔。同时还遣戍的还有方拱乾二次流放和钱德维等人。

1659年(顺治十六年)江西巡按刘宗韩,因违例责40板,籍没家产,流放宁古塔。

1660年(顺治十七年)崇祯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因“刻有《无声戏》二集一书,诡称为“不死英雄,以煽惑人心”,被革职,籍没家产,流放宁古塔。

1661年(顺治十八年)济南同知杨桂吴受山东巡抚耿焞一案牵累,流放宁古塔。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吉林将军衙门将120名罪犯遣宁古塔为奴。

1881年(光绪七年)清政府撤销对宁古塔地区的封禁,大批汉民流入垦落户。

4.张缙彦 吴兆骞 方拱乾

张缙彦 张缙彦于1599年生于河南省新乡县小送佛村。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崇祯末年任兵部尚书。张缙彦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降清后,从顺治十年至十七年任官;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被终身流放到宁古塔。张缙彦在宁古塔所写《宁古塔山水记》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山水专志,其中,《东京》一文写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情况;《泼雪泉》一文写宁古塔名泉:《杂记》一文最长,记述了宁古塔的特产和风俗民情。张缙彦在宁古塔还写了大量诗文。其散文集《域外集》最为著名。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张缙彦逝世于宁古塔。

吴兆骞 吴兆骞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一个官宦之家,因受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江南科场案株连,于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被流放宁古塔达二十三年之久。

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开馆授徒,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并创造了100篇边塞诗、抗俄爱国诗及以宁古塔名胜古迹为题材的作品及咏叹诗。吴兆骞的《秋茄集》收录了其部分边塞诗作品,《北渚望月》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描写镜泊湖的诗,《上京》则是我国最早描写渤海国上京龙朱府遗址的一首诗。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对中朝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1681年,吴兆骞赎还关内,1684年病逝于北京。

方拱乾 (1596——1667)系列安徽省桐城县人,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1659年被流放宁古塔的明代进士,1661年赦归故里,1667年客死扬州,时年72岁。方拱乾著《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一书,很有史料价值。

5.黑龙江省第一任省长——李范五

李范五1912年5月3日生于穆棱县。1929年,李范五在哈尔滨第一中学读书时,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修筑铁路的学生运动。

1932年,李范五参加了中***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任河北省委总交通。同年加入中国***产党。1933年至1936年,先后任中***穆棱、宁安县委书记,吉东特委组织部长、书记。

1936年,李范五被派赴苏联莫斯科,在***产国际东方殖民地问题研究院(东方大学八分校)学习,并兼任学生临时支部书记。

1938年回到延安。在延安期间,李范五先后任中央组织部地方党和科科员,中央情报部研究员,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干部训练队指导员,中***东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央机关总务处长。1945年当选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6. 八女投江

1938年7月至9月,东北抗日联军四、五军主力由依兰向五常一带征战。当部队返回刁翎附近时,五军妇女团只剩下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朝鲜族)和四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等八位姐妹其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仅13岁。10月上旬队伍遇到敌人突然袭击,冷云等八名女姐妹被隔断在河边,同大部队失去联系。她们顽强战斗,宁死不屈,最后子弹打光,***同跳入乌斯浑河,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7. 首任牡丹江市市长--李荆璞

李荆璞1908年生于宁安县沙兰镇。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反日自卫队,自己报号“平南洋”。队伍扩大后,于1932年10月成立“平南洋”反日游击队,并收编在王德林部下。1933年5月加入中国***产党。1934年2月,“平南洋”在宁安县城东南天桥岭的“平日坡”战斗中歼灭日军500多人,保卫了“平日坡”抗日密营。1935年2月,李荆璞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军长是周保中)第一师师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中旬李荆璞任东北国民军牡丹江地区司令员。10月,东北国民军改称东北人民军自由军。同月,李荆璞任牡丹江市市长。

1946年4月绥宁省成立后,李荆璞任省军区司令员。1947年8月牡丹江省成立后任牡丹江省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李荆璞调中央工作。他曾几次回牡丹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