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求通用的无特别事迹的孝老爱亲女模范的事迹介绍

求通用的无特别事迹的孝老爱亲女模范的事迹介绍

自小丧母,父亲弃她而去,为了报答养父的养育之恩,考上大学的她,在离校几十公里的农村租了一间房子,带着瘫痪的养父求学。为了给养父看病,她卖过报纸,发过传单,端过盘子,拿着奖学金的同时还兼做着4份家教。大学毕业后,她又毅然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带着病榻上的养父来到农村中学任教……这是刚刚获得“2006年中国年

度教育新闻人物”称号的湖北省高中女教师陈敬道的真实事迹。

陈老师的故事让人联想起不久前郑州大学某学院给学生布置的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这份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就是让他们在大年初一那天按照中国的传统礼节向父母磕一个头,以此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此之前,某校也曾因给学生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的特殊作业而引起较大的反响。

从“带父求学支教”到“带母远游过春节”,从“为父母洗一次脚”到“给父母磕一个头”,有关“新时期孝道”的话题再次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孝亲敬老缘何知易行难

给学生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磕一个头”的特殊作业,并非事出无因。不少学生对如何行孝有着自己的见解,但是,很多人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武汉市一项关于青少年孝亲敬老行为的抽样调查显示:63%的人能写出父母生日的准确时间,68%的人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但是65%的人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70%左右的人从来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孝亲敬老知易行难的问题突出。

“道理其实我也懂,但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毕竟很多想法和父母他们那代人还是不一样的,一不小心就会吵起来。”浙江大学新闻系的小吴同学认为这种现象还是正常的。

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分析,造成这种学生孝心与孝行背离的根本原因是转型期社会的结构断裂和价值迷失,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孝道教育都有所缺失。比如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在家里听过有关“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课程设置中往往忽视“孝亲敬老”的思想教育。同时,家长对子女娇纵溺爱和言传身教的弱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夏学銮建议,家长应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形式对子女进行“孝道”教育,例如在子女生日之时要让他们了解母亲的怀胎之苦、生子之难。中小学应该把“孝道”纳入学校的道德教育中,要把“卧冰取鲤”、“乌鸦反哺”这样动人的故事编写进中小学课本,让青少年知道什么是孝顺以及如何尽孝道。

内容与形式孰轻孰重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在《孝经》中,“孝”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并被儒家视为“仁之内核”。

几千年来,“磕头”、“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灵”等仪式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内容。而当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更是严格保留了很多的传统孝道仪式和规范。例如在韩国,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并相互拜年。拜年时,长者盘膝而坐,晚辈在长者面前下跪叩头,长者对成年晚辈低头弯腰答礼。

“一定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夏学銮并不否定当代青少年在春节时给父母磕头的意义。他说,有选择地恢复一些体现家庭长幼尊卑伦理关系的传统社会仪式还是必要的,弘扬孝道需要借助具体的形式。

对此,分析人士举例说,中国的成人在升国旗时常常要面对这种尴尬的场面,不知道自己的手应该往哪放,而美国人一般仪态整齐一致,右手统一放在左胸前以示敬重。这很大程度上是礼仪规范缺失带来的尴尬。

长期从事青年理论研究工作的北大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浩雷博士则认为,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让学生学会感恩,理解磕头后面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达爱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个老人内心感到温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形式上不能也不可能要求统一。

“平等”的砝码有多重

“给父母磕一个头,有人说从形式上看这是不平等的,我以为最可怕的还是人格上的不平等,”北京大学山鹰社的小媛同学说,“我觉得孝道中最重要的是要彼此尊重价值观、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

小媛的母亲至今还保存着一封女儿写给她的三千多字的家书。小媛去年申请参加了山鹰社赴新疆科考队。女儿要远征去那有雪山的地方,父母自然很是为女儿的安全担忧,起初怎么都不同意。

“亲爱的妈妈,我明白你们是因为爱我而不支持我去的,我也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太自私了,不顾及你们的感受。但妈妈,去看看纯洁的雪山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梦想,相信女儿,为了你们,我一定会为自己负责任的……”正是这封长长的家书,最后打动了她的父母。2006年暑假,小媛和她的队友们一起踏上了新疆之路。她说,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感情上的平等交流,其实这也正是父母所希望的。

然而,孝道的天平上,“平等”这一砝码究竟有多重?

“能够强调尊重父母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注重和父母的感情交流,这体现了当代学生在行孝上的一种理性和进步。”王浩雷说。但同时,他认为平等也是相对而言的。人格上,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所应该尽的责任是完全对等的。

北京林业大学的成甲同学很赞成“人格平等”一说:“以放弃自身权利和人格自我矮化为代价来行孝,那是封建时代等级关系下被扭曲的意识,实在不可取。”

“尽管现代家庭教育强调‘民主型’,但是如果这种民主型家长和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没大没小,或者甚至出现角色错位和角色颠倒的状况,则会滑向‘放任型’的极端。”夏学銮对这种“绝对平等”表示担忧。他认为,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五常”伦理关系的核心,也是“孝道”的精髓,“孝道”从定义上就不可能是晚辈与长辈之间完全平等的互动关系。

今天我们如何行孝

据某报报道,春节临近,某知名高校的校内广告栏上赫然出现了“租个女友过年回家见见父母”的告示。究其原因,竟然是“父母年事已高,去年春节已经为我立下‘军令状’,要求带一个女友回家团聚”。为显孝心租女友回家过年,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却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才是行孝道?今天我们如何行孝道?

有专家根据《论语》的论述将我国传统孝道的内容大致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孝悌并称不可偏废(孝养、孝敬、孝容、孝思);二是无违父母(孝顺、孝继);三是为父母守孝(孝丧、孝祭);四是在家尽孝,在国必忠。

王浩雷认为,继承传统孝道应当避免两种趋向。一是认为孝道是落后愚昧的,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一是忽略孝道的时代性,不加选择地接受。

“对父母什么都顺从,一辈子守在父母身边,子承父业,在事业甚至婚姻上都听父母的等等,这些都不能说是真正的孝道。”小吴认为,这些传统孝道中不合理的元素都应该坚决摒弃。

夏学銮认为,当代学生践行孝道,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当前形势下,“孝道”包含着对父母和长辈的顺从、尊敬和理解。顺从是“孝道”的第一境界,听话、不惹父母生气就可以说是孝顺了;尊敬体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日常态度和行为上,比如吃饭让长辈先动筷子,出门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去向和回家时间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父母说错了,自己受了点小冤枉,也不要当场顶嘴,要暂时接受,等事后再行解释。

“针对时下孝道衰微的状况,我们对‘孝道’首先需要有选择地继承,其次才是‘超越’。结合时代精神继承‘孝道’,本身就是对‘孝道’的超越。”夏学銮说。

夏学銮特别指出,“感恩尽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当前社会所提倡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容上是有继承性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不懂得对自己父母感恩尽孝的人,又怎能指望他会忠于祖国,服务人民呢?因此,当前开展孝道教育,对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近日,各大媒体都陆续报道了河南煤矿工人谢延信三十多年如一日照顾亡妻亲人的事迹。一诺值千金,一践卅余载,在很多人为现代社会传统孝道的缺失担忧叹息的今天,对比谢延信,我们是不是也都该问一句: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孝道?我们需要为孝道“补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