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有关唐宋代的课外文言文

有关唐宋代的课外文言文

1. 唐、宋朝的古诗

自己随便挑吧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11.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长歌行》) 12.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3.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4.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15.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 >) 1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17.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18.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 ) 19.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贺知章:《咏柳》) 20.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21.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 )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 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 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 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 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 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1.秋丛饶舍似陶家, 遍饶篱边日渐斜. (元稹 ) 10.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11.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12.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 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 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 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 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 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 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2. 简述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革新

这个首先要了解唐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中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北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代表人物主要是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

它们的***同点事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可以理解为是对唐代古文运动的继承.

3. 寻求有关古文的课外知识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

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编辑本段]相关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

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

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

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

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孔氏古文”,称后者为“史籀大篆”。

古文和籀文的分别是地区性的差异。古文出于壁中书,古人尊经所以放在籀文之前 ,其年代不一定比籀文早。

许慎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又说:“壁中书者,鲁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礼经》的《记》是战国晚期的作品。古代典籍皆用竹简,经过无数次的阅读和传抄,会“韦编三绝,漆书三灭”,使用时间是不长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下令焚书,各地掩藏不一定都有极早的写本,一般总是当时的通行本。 即使有孔子所书六经也不过公元前500年。

许慎说他所用的资料“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大约都是汉代古文经学家辗转摹写的。

它和小篆有差别,许慎从中采用了500多字,约合小篆的1/18。古文的特点,如一、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饰,礼、作礼、弃,作出大胆的省简,都不是原始汉字的形式,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王国维作《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有很好的意见。籀文行于秦可考而信。

古文经出于邹鲁儒生之手,流传于东方,也是事实。但是说有“六国古文”则未免武断。

当时“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政治上没有统一的政权,经济上没有统一的市场,不可能有六国***同使用的文字。王国维习于战国纵横家言,以“合纵”与秦对立,不知道军事联合是一时的,语言文字自发地统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

近年来,各地发现战国文字资料很多,如长沙缯书、侯马盟书、温县盟书、江陵信阳长沙简策,以及平山县中山国铜器、新郑县韩国兵器等各种文字资料,但是找不出和《说文》古文相同的“六国古文”。许慎所谓古文大约就是邹鲁(也许还有齐)儒生习用的文字。

魏正始(240~248)三体石经中,首列古文,只刻成《尚书》、《春秋》(见图),即许慎所谓《书》孔氏、《春秋》左氏,和《说文》古文来源相同,字形偶有不同,可能是古书抄写中的讹误。这是研究古文的宝贵资料。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宋代郭忠恕《汗简》、夏竦《古文四声韵》等,都保存一些古文经中的古文。.。

4. 唐代 古文运动 倡导唐代,宋代有哪些著名散文家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 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