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梁实秋:人性学

梁实秋:人性学

自宇宙诞生以来人类就是万物的主宰,人的灵性,可塑造性以及生存的适应能力,让人类几千年来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人的灵性造就了人类爱思考的本性,让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如今的文明社会;人类的可塑造性让人有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长相,以及不同的世界观;强大的生存能力,让人类在几千年里遭遇各种战乱危机、自然危机而得以存活,且生存的更好。

在几千年的繁衍里,人类开始诞生了自己的文明,关于人的文化开始代代相传。人类不断的更新换代,关于人类的文明也在随之变动。几千年来就中国而言,孔子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倍受推崇,儒家思想基于人性的学问至今仍然是人们讨论的对象。

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不论人类怎样解读人性,都无法客观而感性的得出最精准的回答。

有人说“人性本善”,还有人说“人性本恶”,还有人认为人没有善恶之分。人到底有没有善恶之分这一点谁也无法下准确的定论,因为环境不同,出发点不同,对善和恶的理解也不同。

基于人性的讨论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道德、人性被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人解读出不同的学说,儒家、法家、道家就是解读人性和道德树立的标志性学派。

到了现当代社会,关于人性依然是人们讨论的话题,而在这之中关于人性最为轰动的当属著名文学家梁实秋的言论。

一、梁实秋的人性解读

梁实秋是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还是有名的翻译家。梁实秋能在那个文艺复兴的社会占得一席之地的原因来自于他的人性论,还有他的翻译,而他的《雅舍小品》也是80年代之后才被人推崇。

梁实秋的思想和他本人的理念一直以来就倍受争议,而这种争议体现在他自身的矛盾性。 梁实秋因为这种自身无法去糅合的矛盾性,所以他对于人性理念显得偏激但又理性。

很难想象到写出《雅舍小品》的作者会有如此偏激的言论和思想,但这就是梁实秋。梁实秋的人性论能出名和当时的文化名人鲁迅有着直接关系。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梁实秋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和鲁迅这样的文学大家进行笔战这是多么愚蠢的事情,然而梁实秋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八年。

八年来二人从文学的论战发展到人性的论战,最后又上身到人身攻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直到鲁迅死后才停止。也因为这场论战,鲁迅的这种鲜明的文学风格,梁实秋的文学理念都被打上了政治的标签,最后梁实秋不得不客居国外。

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梁实秋因为自己的偏激和不成熟的矛盾思想害了自己,也让他后世一直被骂“资本家的走狗。”

在当时梁实秋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梁实秋认为文学是用来探讨固定普遍的人性,文学的普遍性让他倍受争议。

文学的价值在他而言什么时代精神、革命理论、传统思想都不重要,重要的它是否反应了普遍的人性,是否显现无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

文学是普遍存在的,是适合所有人类的存在。文学因人而诞生,人在探索文化,而文化也在与时俱进,文化与人本就密不可分,但又互相独立存在。

文学价值是反应普遍固定的人性这点梁实秋的看法确实是对的,他的这个思想也有着理论依据,但梁实秋忽略的是文学的个性。

古语有言“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和人之间存在矛盾,也存在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体现在社会地位、文化层面、以及人性、道德等多方面。

不同的社会地位让人对文学的理解不同,就如在中国古代,读书就是文人的专属,那些优雅高深的文学是文人附庸风雅,是上层社会享乐的存在,而普通人只要能活着,文学之余他们而言就是奢侈品。

到了现代社会,文学就是普遍的,也是反应普遍固定的人性,人人都可以看,人人也可以学习,不论如何高深,有人写也有人看。

但不论现代社会还是古代封建社会,文学从没有任何门坎,唯一的门槛就是你有没有看的意识,这是意识层面的东西,所以文学本就没有阶级划分,也没有对错之分,它唯一的分辨方式就是,文学反应出的是不是对人有用的,对社会有用的。

梁实秋认为那些广告文还有歌颂领导者的文章就是没用的,没有反应人性的文学,称不上文学。然而文学本就是遍地开花,人有不同,那么文学自然也有差异性,也有不同的个性,这就如人。

到了现代社会,个性这个词成了热议的话题,人们追求个性,也崇尚多样性,千篇一律的传统思想已经被舍弃,而梁实秋之所以忽略文学的个性和他本人的家庭背景还有他对传统思想的尊崇有关。

二、深度解析梁实秋,探讨梁氏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梁实秋为什么看不到人的个性,也没有关注到文学的个性呢,其实关于这一点,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人们多是受鲁迅的影响对梁实秋有偏见,更用有色眼镜看他。就如你无心或者只是简单的想法,被扣上了大帽子和政治挂钩,那么这个人不论写的多好,有多爱国,都不能弥补他的过错。

梁实秋有错吗,有也没有,他的错在于他口无遮拦,思想不成熟,意气用事,没有错是因为他受本身条件的影响,传统思想让他只能固步自封,无法突破自我,只能看到这些,所以造就了他言论的偏激性。

造成梁实秋言论偏激的主要原因怎么总结了三个:

1.原生家庭和社会地位影响

梁实秋出生就是在一个士大夫的家庭,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经济情况,教育方面自然是以传统的教授为主,因此梁实秋从小就没吃过苦,性情也是温顺,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

梁实秋高中在清华上学,毕业后保送国外学习,可以说梁实秋的学习和发展是按照其父母定制的路线,他本人对这种传统的人生观念还有未来的安排没有任何自己的反感。

在个人婚姻的选择方式上,自由恋爱已经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但梁实秋依然接受包办婚姻,且乐在其中,这就一点就反应了梁实秋传统思想。

从这点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梁实秋认知世界的影响巨大,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生活,其实重要是对人的心理,思想观念、世界观格局。

2.尊崇儒家思想

梁实秋的传统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而造成这一切的是他尊崇儒学。梁实秋一生都是儒家伦理的信奉者,他说,“儒家的伦理,在我看来,大致是不错的。”

梁实秋喜欢儒家的伦理学,也认可儒家对于人性的这种理解。所以儒家思想的伦理和道德,让他无法去超越这些,只能在这个有限的圈子去解读他认为的人性。 他的观点少了他自己去探索人性探索世界的东西,因此他的思想并不成熟,多是别人的思想影响了他的判断。

3.白壁德学说影响巨大

如果说梁实秋早期受儒家思想影响大,那么出国学习之后,梁实秋作为白璧德的入室弟子, 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等西方文学家的影响, 他认可白壁德等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对他们的人文主义和人性解读相当认可。

白壁德本人思想更倾向于理解现实, 接受现实, 改良社会, 认为人类社会具有***同价值、 普世价值。

白壁德和梁实秋***同认可的都是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加西方文学思想***同影响梁实秋,造就了他的认知偏激。

4.社会地位以及自我优越性

梁实秋因为他所在的原生家庭属于封建贵族家庭,贵族式的教育和思想让他被毒害,他自我的优越感极强。

这种优越感体现在他认为他的成就,文学的解读,人性的表达都有着阶级之分。这种阶级就来自于他本身贵族家庭,贵族思想带来的。

造成梁实秋被骂悲剧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就是来自于以上四点因素。在那个还处于半封建的社会,宣扬文学价值是普遍存在的人性,却又强调文学具有阶级性,可以说梁实秋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存在。

在不适合的时候说并不成熟的话,还引起广泛的关注,梁实秋的勇气和魄力还真是无人能及,贵族的优越性和一往无前的勇气造就了他敢于对抗的底气。

虽然说梁实秋一再说,“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独创”,“大多数人就没有文艺,文艺就不是大多数的”。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文艺类的东西的确只有天才才能创造出来,但大多数人没有文艺这句就等于得罪了天下人。

文艺本就诞生于民间,后才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进入封建社会的皇室贵族等地方。梁实秋抛却了文学的根转而在强调文学的优越性还有他自身的优越性,这就大错特错,显得本末倒置。

其实梁实秋本人除开他的偏激言论和不成熟的思想,他的生活理念和文学素养是相当现代,更值得人们学习。

八十年代之后的文学人们更偏爱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梁氏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让战乱后得以安宁的人们迫切需要。而梁实秋本人的魅力就在于他既执著人生,处世态度悠然洒脱,文品又高雅幽默。

谈起梁实秋的文学《雅舍小品》不得不谈,但他晚年写的散文更加的反哺归真,平淡充实的内容读来让人觉得亲切,勾起人们的回忆。在他的《岁月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深情》这本书里,梁实秋回忆了他生命中出现的那些人,还有他和他们***同走过的青春。

这本书可以说是了解梁实秋青春时期最好的著作,在书里他有写到他的高中,他的朋友,还有他的爱情。对友人徐志摩、闻一多、还有他的爱人程季淑女士他都有想尽的描写。

书里所传达的那种珍惜有限人生、随缘享受生活的精神特点,让我们觉得温馨而感慨。把人生看淡却又热爱生活,梁实秋的生活观念让我们尤为佩服。

他的《雅舍小品》向人们传达的不只是一种随缘喜乐,浮生如梦的场景,他更想要说的是让人们学会生活。 人生如果你能把穷困和悲惨化为动力,把金钱和名望看淡,即便陋室,即便三餐不继,日子也能过的精彩。

梁实秋的那种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闲适的心境还有他对人性的了解,让他的文学,总能看到惊喜。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文字信手拈来,引经据典实为精辟。好的文学,好的作家就该是如此,会写作,会生活。

梁实秋在文学的贡献不仅仅是他写的散文又多又好,还有他翻译的莎士比亚让人震惊,他对写作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让他的文字越发深受人们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