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宋神宗期间曾两度为相,在其推行的变法中,实行教育改革。他主张:要择才而教,教以实用之学,“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他还主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样学校不仅养士,而且有取士的职能了。(2)整顿地方学校。(3)颁定《三经新义》,即《周官新义》和对《诗》《书》的阐释,合称为《三经新义》。(4)设置了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5)改革考试制度。废除了明经科,增加了进士科名额,考试内容为本经、兼经和策论。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宣告失败王安石实施“新说” ,变革社会的重要举措。他改革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 ,设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重订教学内容 ;并相应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主张 ,重学校教育 ,重培养实用及全面发展的人才 ,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王安石这些改革的措施及理论对于当前我们深化教育改革 ,倡导创新教育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仍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王安石在教育改革中所体现的人才思想、教育
思想以及教育改革本身无不具有重大影响,仍有重
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人才观方面。他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14
“得其人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行之,则为大
害。” Ⅲ“台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宁天下
之法者吏也。”[ 他把人才提到关系利害财法的高度
去认识,还认识到“人才难得,亦难知。”他建议对人
才要进行“陶冶”,他说:“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
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1 就是说用
变法革新的思想教育他们,用钱财抚养他们,通过众
人推举和以事考察来选择他们,根据才德高下来恰
当地任用他们。这是王安石“陶冶人才,徐图变法”的
教育路线。他把人才的教育 培养、选择和任用综合
起来考察,吸收并发扬了孟子、董仲舒等人的人才思
想,这不仅有力推动了当时的变法事业,而且对以后
的社会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王安石的人才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也是
实行变法的重要内容。为培养人才,他把“学校养
士”放在首位,认为人才应从学校培养出来,“古之取
士,皆本于学校 ”],反对科举对学校的垄断,一度
打破了学校的桎梏与沉寂局面,给学校发展创造了
一个机会。虽然当时学校还不能成为代替科举的强
大力量,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
进步。明代徐有贞曾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
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大盛过之。”_2 朗瑛也说“人
才之盛,莫(过于)三国与宋也。~E2t]
其次,在教育学方面,他统一考试内容,统一考
试方法,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特别是《三经新义》的
颁行,三舍法的推广,学成授官等规定,无不是革新
之举。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
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需要的东西,而是根据他
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2 所以上述措
施的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它统一了思想认识,巩
固了变法基础,正如《宋史》所言:“一时学者,无敢不
传习,生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
一切废而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口
三舍法以“其艺能以差次升舍',L ,在熙宁四年
(1071年)十月创立颁行太学后,其它专科学校,甚
至州县之学也一度采用。“祟宁建辟雍于郊,以处贡
士,而三舍考选法乃遍天下。” 三舍法通过严格考
核制度,多少克服了宋初科举的弊端,有可能选出一
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下层仕人参与时政提供了
方便。“学成授官”,有力刺激着士人的进取心,这样
通过层层遴选出来的官吏,多具有“经世致用”之能,
成为变法的强大力量与领导中坚。三舍法到嘉定三
年才废止,***存在153年。它作为一种学校制度,能
延续这样长的时闻,应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
再次是他顺应时势.创办新学。时代发展需要人
才,更需要各种专门人才,王安石任相时期三所专科
学校医学、武学、律学的创立,位等于太学,同属于国
子监.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医学虽不是首创.但是长
期以来医巫不分的局面被打破。武学的创办则是中
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这对北宋所面临的“积弱”现象,
必有振作作用。律学的建立也是一项发明,在此之前
地主阶级虽也主张以法治天下,但儒家思想则更多
地束缚了民智,纵有主张所谓“法治”者也多为皮毛
之见,而王安石能把法提到空前的高度,这就为新法
的推行创造了条件。正是因为这些改革,使北宋在困
境中为之一振。虽然由于当时的各种条件,他的教育
改革和经济改革最终皆归于失败,但他这些教育方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