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新村,村前有条百鸡河,百鸡河把村子围了半个圈。风水先生说,故乡是个风水宝地,前有小河环绕,钱财不失;后有群峰连绵,龙势雄威;左右小山环抱,沙手重重,守护坚固,定是人才辈出,富商成群的好地方。
不知风水先生所言是真是假,只听父亲说过,老祖原武公曾是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大人的狗头军师,喜欢吹牛爱好。据说:一次赌赢钱捎信家人去挑银,待家人挑箩背筐赶到赌场时,又输光了,害得家人白走一趟。到我所知,恢复高考以来,虽考上几个大学生,出了几个教书匠和一两个处级干部,还不见出什么大人物和富商,算不上人才辈出富商成群,至于以后,不敢狂猜。
小河能保钱财不失,只是风水先生所说,而我对小河的爱与恨却挥之不去。
小时候,小河成了我们的乐园。夏天,不管割禾还是插秧,我们一群孩子常常不务正业,到田角水沟喷水捉鱼或田里追捕青蛙,总是弄得一身泥浆一身水,这时,我们想到的首先是小河。几条“泥鳅”一窝蜂冲到河边,嘣嘣几声跳进河里,打水漂,攻水仗,藏水青……玩得忘记时间,忘记饥饿,也忘记疲劳,常常是大人来到河边挥舞着鞭子训斥,才肯上岸。有好几次,黄八忘记看牛,牛吃了人家的庄稼,发火的母亲拿着鞭子来到河边想打他,但黄八跳进潭中,如鸭子般游来游去,还做着鬼脸,气得母亲在岸边走上走下,扬鞭斥骂,奈何不得。
当时,捕鱼的人很少,还没人使用电鱼机等先进捕鱼工具,小河鱼儿也很多,随便塞上一河丫,洗上几斤石灰或一两个茶麸,便可捕到几斤甚至十几斤的鱼儿。一次,我在河边放牛,时值深秋,河水很小,有一河丫近乎断流,分丫处刚好有几堆牛屎,我顺便推那些牛屎塞水,找来几斤石灰冲洗下去,哗,中药的鱼儿乱撞乱跳,一会儿工夫,居然捉到十多斤鱼,害得家里没油煎,只能撒些盐巴煮熟便吃,也许是饿,也许是习惯了艰苦的生活,没有油,没有任何佐料,只用盐煮熟的鱼,也清甜可口,吃得津津有味。三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仍口水直流,念念不忘。是不是那时小河不受污染,鱼特别的清甜好吃呢?
小河,曾为我家作出过贡献,解决过许多实际困难:有客人到访,父亲便邀客人一起到河里捕鱼,或钓或扠或撒网,既能得到捕鱼的.乐趣,又可获得美味待客;逢年过节,家里没钱买鸡买肉,父亲准是带我们兄弟几个到河里捕鱼,捕鱼回来,或蒸或煎,或焖榄子或煮姜汤,美美的一桌鱼宴。最为难忘的,是母亲生养弟妹坐月时,没钱买肉,父亲总是每天去捕鱼煮姜汤给母亲喝,也许是鱼汤的滋补,也许是母亲的坚强,母亲养下8个儿女,身体依然硬朗,如今,年近70,还能上山摘八角、剥肉桂,下地种薯种菜。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夜钓》发表在报刊上,记叙了读中学时,每逢周末来到这条小河夜钓,第二天拿鱼到集市卖换取读书生活费的经历,这里就不啰嗦了。还有,故乡人畜的饮用,大片的农田,都得靠这条河水浇灌。总之,我得感谢这条小河,她不仅养育了我的一家,同时,也养育着全村人民呀!
当然,小河也有令人伤心的往事。
读小学时,每逢夏天,暴雨过后,山洪暴发,我们常常被河阻隔,有时几天连续暴雨,我们也就几天上不了学,或几天回不了家,饱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站在洪流的对面与父母挥手致意,或手搭喇叭嘴流泪狂喊,那份痛苦那份恨,只有亲历者才能感受。
山洪来势迅猛,眨眼间,便汹涌而至,令人此料不及。一次,我们几个小孩冒雨上学,来到河边时,河水虽然上涨,但不是很大,初觉还可以趟过。由于读书心切,几个小孩便脱衣裤牵手而过,谁知,过到河中间,一股洪流袭来,我们几个娃都被冲走十几米,好在我们熟知水性,最后总算抓住河边的树丫幸运上岸,但是,胆差点被吓破,咽下几口浑水不算,衣服和书包都被洪水冲走了。要知道,当时的衣服和书本是多么的珍贵,洪水冲走我的衣服和书包,比夺去我的生命还要命。
那一学期,我与同桌***用一本书。
那年冬天,我穿着单衣薄裤而过。
多少年过去了,小河上发生的一幕幕仍历历在目:有挑粮背糠滑倒河中,米糠喂鱼虾的壮汉;有拖儿带女被洪流卷走,幸被抢救的妇婴;还有那一堆堆因道路不通不能及时出卖而腐烂被弃的农副产品和八角肉桂。
河水悠悠西去,岁月悠悠而过,故乡的人们在有喜有忧中生活。
1984年,勤劳的村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脱贫后,集资20多万元建造一座长达50多米的石拱桥,结束了挽裤趟河的历史。桥头上刻着一首诗,耐人寻味:甲子年间风光好,新村社员斗志高,群策群力造福桥,千恩万谢党领导。
2011年,在防城区扶贫办的支持下,新村人捐资献料,小河上又架起了新村二桥,结束了没通车辆的历史。
桥建好了,路开通了,家乡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方的农田,一弯弯的坡地,翻滚着一波波的绿浪,村民的欢声笑语比那甘蔗很甜。乡亲们正在忙于建洋楼起大夏,搞硬化建设,而那小河又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默默地奉献着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