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收录在木心先生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中的一篇散文。这本书里,木心说尝试了各种文体,也是他最早出版的散文集。
木心先生在文字运用风格上的特色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语法有异于现代文,且常用僻语,时常可见古典文章的作法。有人说木心用词故作偏僻,或为炫耀文采,或者是故作矫情。其实不然,木心自小受过古文教育,情感到了,文字的摘用也就自然而然,这样的“自然”体现在僻字用得精准,是一种潜意识下催生的作法。换句话说,即通俗所说的“语感”,这种对古文字的敏感度,没有良好古文造诣的人,纵然写出了一些古文章,所用字句“古风浓厚”,给人的感觉只能是生拼硬凑,华而不实。另外,今人对古文的不熟,白话文与古文教育之间轻重不均的问题,也会对读者在理解层面产生影响。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哥伦比亚的倒影》由“哥伦比亚大学”这个联想点出发,全篇只有一段话,一个句号。时古时今,从古文到白话文,皆有所体现。作者一气呵成,文字所及之处,如同意识的流水,所到之处一片潺潺。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衬托,读者阅读起来会倍感费劲。可一旦具备了相应背景知识,通篇阅读下来,会发现这篇意识流的作品,下笔如有神助,思路跳跃却中心集中,看似肆无忌惮实质上紧绕主题。读罢全文,突然就会理解了全文只有一段,一个句号的原因了。没有冗余的修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来真的存在。
思想在没落
作者想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找本书(不存在的书)。而从哥伦比亚大学的石像又联想到了希腊文化,接着看到了大学的栋栋建筑,沿途看到享受阳光愉悦得近乎全裸的男女,这个时代衣服的面料也在变化,人也在变,连梦也懒得做了。由学生货摊的皮靴联想到富兰克林的名言“我觉得不反对把原来的生活再过一遍”,那时候的人苦中有乐,爽朗豪迈。而今,连希腊哲学系的毕业生都没有读过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却不羞愧,教育的重心向实用主义转移,精神层面反倒被忽视了。
“见而信”与“不见而信”
“见而信”的灵魂在于交换,物质与物质交换,甚至是精神与精神交换,信仰也是可以交换的。“见而信”这种意念是功利主义的,这样的奉献是为了报酬。“不见而信”是理想状态,是几乎不存在的。
文化的倒影
哈德逊河畔高声读诗的男青年,让作者联想到以往的人,凡事认真而庄重。20世纪,时代变得快了,方向和目标却也模糊了。从前的人们信奉“我思故我在”,现在的人们被下了一种“我不思故我不在”的障眼药。
?"不再像从前的人那样恭恭敬敬地希望,正正堂堂地绝望,骄傲与谦逊都从骨髓中来,感恩和复仇皆不惜以死赴之,那时,当时,什么都有贞操可言,那广义的贞节操守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然默契。"?
哈德逊河仿佛变成了历史的河流,河水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重重叠叠的倒影,正是时光河流映照出来的古与今。前人的生命不在了,文化还在,而文化与生命融合的那种生气已经不在了,剩下的文化留存给我们,实际上已经是文化的倒影了。文化本身已经消逝了。
我总得直起身来,满脸赧颜羞色地接受这宿命的倒影,我也并非全然悲观,如果不满怀希望,那么满怀什么呢……起风了,河面波襴粼粼,倒影潋滟而碎,这样的溶溶漾漾也许更显得澶漫悦目——如果风再大,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有人说木心的作品是清寒高冷的,其实不然,他的文字有深层的力量,却也有轻快的时候。像一杯清茶,是读过后,不自觉抿抿嘴,再品品茶之清香的意犹未尽:
如果风再大,就什么都看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