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日据时期,一些客家文学“大佬”,即开始推崇以母语汉化的书写,其中最早开先锋是“铁血诗人”吴浊流和钟理和,他们都是在日据时期就开始以汉语写作,铺陈出客语之美的前辈作家。其中最令人瞩目是在台湾第一位用客语写作的女诗人,与铁血诗人吴浊流同乡的杜潘芳格 。
杜潘芳格出生日据时期,新竹新埔士绅潘姓人家,母亲是虔诚基督徒,童年曾随留日攻读法律的父亲在日本居住,直到上小学年纪回到台湾。11岁时,读诗读到形容莲蕉的花很红,如“血样的颜色”这样的句子,心里一惊,不断思量琢磨“血”字用得警譬动人,可见当时幼小的她早已对语言文字敏感了,特别是对诗的感动尤其敏锐。
十五六岁时她已以日文写过诗、散文、小说,而她原都是自己留着看的。杜潘芳格回忆,她年少时读了一些世界名著,自我期许是要写小说的,但是廿二三岁时拿了一篇小说,至台北去给编辑李先生看,这位编者说,她不是写小说的料,乃是写诗的料。她年纪大之后回想也许真是受到了这番话的影响,从此改而专注写诗。她的第一首诗《春天》,原是以日文写的,受到吴浊流先生的鼓励,由吴浊流先生翻译后发表。这次发表,让大家注意到这位客家女诗人无尽的潜力。
在过去保守年代,杜潘芳格是少数得以受过完整教育的客家女性,二十四岁自由恋爱,嫁给杜医生,迁居中坜,生养七名子女,生活困顿,还教插花维持生计,婚姻中又受丈夫背叛外遇,移民远赴美国。幸而在困顿生命中,她靠着大量阅读文学,与书写日记,在寂寞孤单中以诗作陪伴,绽发文学的花朵。至今她的书架上还有父亲留给她的大量文学经典。
早年她用日文写散文与徘句,精简干练又有女性特质的诗句,在客家女性中是第一人。她与“笠”诗社的女诗人陈秀喜是好友人,一路在诗刊发表作品,直到上世纪60年代,她才开始写作中文诗,最初发表的是《相思树》。第一本著作是1977年3月出版中文诗、日文诗合集《庆寿》,由此正式踏入台湾新诗界。1979年6月出版,标榜“战后最具代表性的台湾现代诗选”的《美丽岛诗集》,即选入杜潘女士10首代表诗作,当时署名本名“潘芳格”。80年代中期起,尝试使用其母语(客语)写作。
继诗集《庆寿》之后,杜潘女士陆续出版中文诗集《淮山完海》、中文诗客语诗合集《朝晴》、中日英文合刊诗选集《远千湖》、诗文合集《青凤兰波》、诗文合集《芙蓉花的季节》、日文诗集《拯层》。就写作语系与数量言,截至目前,杜潘女士大约写作日文诗50首、华文诗(中文诗)100首、客语诗70首,另有零星的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
在文学活动,杜潘女士为“笠”诗社同仁(1965年加入),担任“台湾文艺”杂志社社长,“女鲸”诗社社长(1995年起)。关于“诗观”,杜潘女士曾提出这样的看法:“我的诗观就是死观。死也无悔,不把今天善恶的行为带过明天。活一天犹如渡一日,是我的理想。在死的明理上,明理生;对于现实此时此刻,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的风景,树叶,以及路旁的小孩的笑脸,都成为我诗观里珍贵的怀念。语言是映照心灵的镜子,不能只沉于空虚的梦。在日常生活上,浸于太多的悲哀,是心灵无法显出适当的语言之故,因此持着‘死观’,超脱‘死线’的意象,就是我的‘诗观’”。
1966年杜潘芳格41岁,有一天她忽然憬悟:难道她的岁月就得在生孩子、养孩子,再生孩子、养孩子的重复包袱和了无止尽的家务劳苦之中流逝吗?往日文学少女的美梦何在呢?竟然不复梦见,亦无迹可寻,难道自己一生就甘愿如此耗掷了吗?年老的她追忆年少以来,“善尽母职”与“成为诗人”的两难齐全,成为她过往生命中恒常的挣扎摆荡与冲突,直到进入暮年。孩子都相继成家立业,一一离巢了,她才终于获得自由纾解与释放。
她的一生,一如台湾女性意识抬头的见证者。在台湾妇女运动开始、女权主义兴起之前,如杜潘芳格一辈的女性知识分子,在传统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的桎梏中承受了无尽的包袱,那些沉重负荷足以抹杀他们自我存在的快乐及价值意义,且孤独自苦不知何时了。她诗作中大量呈现母职困境的心情与女性意向,是她作品中最常为人讨论的焦点。作品中的《月桃花》、《平安戏》与《中元节》三首诗作,是目前许多文学课程中被引用与讨论最多的作品。这三首诗均是用客语创作,极具意象与反省的诗作。
平安戏
年年都系大平年
年年都作平安戏
只晓得顺从个平安人
只晓得忍耐个平安人
围戏棚下,看平安戏
个系汝兜侪肯佢作个呵
尽多尽多个平安人
情愿伫戏棚下
咬甘蔗今李仔碱
保持佢个一条老命
看
平安戏。
杜潘芳格真正受到大家重视,是90年代之后,也是那之后才在文学论坛或诗会上见到她本尊。她的真实人生曾被中国电视公司制播成连续剧《住在十字架里的女人》,由刘若英担任女主角。
诗作中大量释放客语写的寓意与女性符码,从女性身体到母职,再到族群土地的解构、象征意含,让她的作品纷纷成为研究客家女性书写的代表,这几年接连荣获台湾文学奖的最高荣誉。如今年过八十的老太太常出现在文艺营里与后生晚辈谈诗。相对于台湾文坛活跃的女作家们,杜潘芳格更具有时代标竿的意义,亦是客家女性书写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