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求描写流水别墅的散文、诗歌,或者是关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散文、诗歌。万分感激。。。

求描写流水别墅的散文、诗歌,或者是关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散文、诗歌。万分感激。。。

注:转载的,仅供写作参考

流水别墅流水流—— 建筑散文集《土木花开》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国王,意气风发,恣意幻想时,未尝不想要那世上最奢华的宫殿。每个人心里又都住着一位平民,当国王之心遭遇现实挫折,退意萌生,只求安身立命,与世无争,平民就推翻了国王站出来。平民也有追求,只因推测侯门深似海,宫廷是非多,梦想自不再是宫殿,但也不会是普普通通蜗居一间,毕竟生来一世,虽不敢为天下先,也不甘落于人后,那大概就是流水别墅了。

距匹兹堡市中心嘈杂闹市区百里之遥,北纬四十度,林木茂盛处,悬岩有山涧潺潺流出,那栋别墅的名字也干净明了之极,就叫“流水”。以流水命名,对于建筑师赖特,一半是妙手偶得的诗意发挥,一半是毕生坚持的自然审美追求。那是1936年初春,欧洲大陆一战元气未复,希特勒已扬起了屠刀,而美国新大陆蓬勃,帝国大厦建成六年有余,现代经济春风得意,业务繁荣昌盛。流水别墅此时出现,不仅仅是一座小小的别墅建筑那么单纯。

  1934年,德裔富商考夫曼在酒会上遇到赖特,这位年近古稀的建筑师,曾设计过日本东京帝国饭店,名头还算响亮,尤其谈吐不凡,坚定而自信。这让考夫曼觉得眼前一亮,很快地跟他交上了朋友。后来,考夫曼在匹兹堡东南郊的熊跑溪买了一块地,虽然远离公路,偏僻了一些,但林木葱茏,别有清幽之境,就想在此地造一座别墅,作为周末度假之用。赖特也曾应邀去实地考察,山林、溪流和悬岩给他的印象,仿佛一支抒情小调。

此时赖特已经六十五岁,一生孜孜不倦追求和翻新着自己的建筑理念,从一砖一石的考量,到线条与切面的搭配,从静态的空间上升到连续的空间,又觉得连续的还不够,但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遇到考夫曼可谓他命运的契机,只不过刚开始他们谁都没有意识到。考夫曼只是出钱出地,请赖特给他设计一座别墅,远离都市,人踪罕至,简简单单一个度假实用的效果,没有想过要在艺术上达到多高的境界。赖特也只是以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的名义,接下客户的项目,一切仿佛都在公事公办之间。但是山涧林地的顿悟,赖特灵感如泉涌,得遇考夫曼宽大的包容性,终为这件传世杰作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

在建筑过程中,出资人、工程队和建筑师三方,各有所执,摩擦在所难免。考夫曼图实用,工程队图省事,而赖特图艺术,因为那是他的作品,产权可以易主,他的名字却永远相连。赖特的建筑师事务所带着一班学生,很多设计都不用他亲自动手,但这次他拿到实地测量地图之后,创意酝酿了五个月,草图修改了五个月,从头到尾都是自己来。这一年倾心设计,他终于找到了建筑空间的突破口,原来连续性并不意味着流动性,连续的空间也只是静止的层面,只有流动起来才获得了生命,最终走向戏剧性。他要把建筑与溪流结合起来,周围每一块岩石的尺度,每一棵树木的生长程度,他都考虑到了,建筑本身要具备相当的自然生长机能,才能真正与环境融和。

1936年1月,一张精心设计的图纸送到考夫曼手上。毕竟是出资方,拿到图纸的第一反应,自然不会想到上面凝结了多少心血。考夫曼的初衷只在给家人建一座度假的别墅,仅此而已,从实效角度考虑,他自然更想听听匹兹堡工程师们的意见。谁知道,工程师看到这张设计图,先是目瞪口呆,然后嗤之以鼻,最后随手一指,便列出三十八个修改意见,处处命中赖特的设计要害,几乎等于重新构图。

等到考夫曼把工程报告反馈给赖特,赖特愤怒了。他气冲冲地把报告捏成一团,拨通考夫曼的电话,要求他立刻归还设计图纸,并且毫不留情指责考夫曼不配拥有他倾心设计的别墅。以考夫曼生意人的处世个性,自然不会把这样的气话当真,此时他的包容性挽回了友谊。他立即向赖特道歉,表示一定会要求工程师尊重赖特的设计。在后来的实地建造中,这份宽容总是适时出现,在赖特与工程师之间设置了足够的缓冲。

老话说得好,好事多磨,磨过之后,好事来得更惊喜。1937年秋天,挥手送走满肚子牢骚的工程师,别墅终于完美地按照设计图呈现,好事降临了。从落成庆祝的第一张摄影图片放上报纸,就引得此处地价翻番,别墅造价从不到四万美元,一年之内翻到八万。考夫曼顺势之下,在别墅做了一个特别新闻发布会,各路媒体纷纷来访,那出水芙蓉的姿态,那流水人家的闲适,那现代感十足的时尚韵味,获得好评如潮,很快惊动了整个美国建筑界。

20世纪是属于美国的,早在20世纪初,就在建筑上有了暗示。现代建筑于美国而言,帝国大厦是个引子,以全球第一高楼的磅礴之情,财富魅力顺着太平洋海水流溢,激发世界各地移民投奔之心。而流水别墅是结局,兴旺的经济局势,若一味拼火力,终归走向虚脱。从一座仅380平米的林间小筑,造价不到四万美金,突然蹦上所有美国媒体的头版,频频出镜,一跃成为现代建筑的经典力作。后来,赖特更是凭借流水别墅成为美国人心目中公认的最伟大现代建筑大师。这对美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一位长者曾告诉我:“千万别把梦想具体化,等你得到的时候会失望。”流水别墅对美国的宏观意味,瞄准的其实并非考夫曼这样的商业世家,而是后工业社会一大新兴阶层,继资产阶级之后,中产阶级踏入历史舞台。

商业世家要寻一处胜景,建造一座不到四百平米的别墅,实在轻而易举,信手便可拈来。那只是他们生活的基调,一个财富起点,甚至只是一笔交易讨价还价的零头,难以称为梦想。对于考夫曼,流水别墅从建成到闻名,自有一段人情友谊,一段人生况味,但对于他的后代,情感之外的真实效用还是要成为主宰。到1963年,考夫曼的儿子将流水别墅捐献给匹兹堡西宾夕法尼亚州保护局,这一方面体现出考夫曼家族的慷慨,另一方面却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这样的别墅,即使再美,终究不是资产阶级梦想之所在,如今既成建筑史上经典,不如捐给全人类,算成名利双收的顺水人情。

梦想保持的距离,微妙而市侩。太远了,可望不可及,太近了,拿到了没意思。流水别墅的出现,正是美国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中坚阶层后,体现在建筑上的最经典一笔。以中产阶级的收入,在市区买一套房或者两套房,这是人生路上既定的,早年需要多加努力,但总是会有。商品房之于中产者,如同流水别墅之于考夫曼家族,即使再美好,终究是触手可得的生活品,不会成为美妙的梦想。人往高处走,别墅总是站在中产者视野的高处,因为他们的老板往往拥有别墅,别墅已成为现代财富生活一大象征符号,那是生活品味的绝大优越感之所在。

别墅与中产阶级保持着令人悸动的距离,刚好就挂在他们跳起来可以摸得到的地方。若是中产中的佼佼者,买一座别墅并不难,但他们不能总是跳着过日子,以他们的收入,即使年薪百万,要维持这样的别墅也不容易。庭院要雇人维护打扫,自己每日要工作,上班地远在市内,一年到头别墅用不上几次,怎么算都捉襟见肘。

问题又回到了心中那位国王和平民的较量。当欧洲的私人城堡庄园出现在眼前,中产阶级有自知之明,那不是此生可求,不想也罢,但当听见水声,拨开枫叶,抬眼处流水庭院自成一格,豪华中有几分收敛,避世中又多了几分显贵。就是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