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漫游登高东湖山的散文

漫游登高东湖山的散文

国庆大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晚餐时几个朋友小聚。酒足饭饱,随意地散会儿步,便不约而同地去了东湖山。

 正所谓交友贵乎交心,同往的几个朋友虽然身份、经历迥异,相互之间却极为默契:回家探亲的军官朋友,皈依佛教的居士朋友,辞去公职的美女律师朋友,以及困守衙门“围城”、瞻前顾后的笔者,因为机缘巧合而走到一起,相知相识已经多年了……谈笑间,原本以为相距市区遥远的东湖山主景区公园,不经意地便呈现在眼前。

 从来没有在夜晚来过东湖山,就连平日里都极少光顾,没想到在华灯初上时居然游人如织。基本上是抱着锻炼身体,或者是散心的目的吧?我们不也一样,再说黛色一片能够看些啥呢?故而,那些经过精心打造后的别致景观——“丹井流霞”、“流泉飞瀑”、“亲水平台”、“廊桥听蝉”、“天一广场”、“曲桥风荷”、“海棠报春”、“函谷广场”、“竹林夜雨”、“长亭听涛”、“热带风情沙滩”、“眺庞楼”等,都是跑马观花罢了。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的去处不愧为“天然氧吧”,大木参天、气象森森,湖光山色、烟波浩淼,令人神清气爽,如同作家杨朔所描绘的那样,“可以把人的五脏六肺洗得干干净净”。清如水、静如山,这种“清静”的意境,直指滚滚红尘之人的内心需求。同往的朋友们时而昂首阔步,时而徐徐缓行;或三三两两,或***为某个没有主题的话题,天马行空地边走边聊着,雅的、俗的,素的、荤的,国际的、国内的,古代的、现代的……不一而足,那种感觉惬意之极!

 这应该算得上是“漫游”——唐宋人士推崇的出行方式吧。在心旷神怡、物我两忘的同时,增添胸中的沟壑块垒,启迪人生道路、生活际遇的哲理思索,既不矫饰虚情,也不悲观厌世,那是何其旷达洒脱啊!身临其境,还真是羡慕远古的先人们,奢有现代物质文明的丰衣足食,却深受儒、释、道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游必有方”,就连玩都是有品位、有内涵的。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论述,视流水能赋人以灵性与智慧,山岳能赋人以宽厚与仁慈,更有一种比况、象征的意义。而释家(佛教)追求的是一种“内心澄静”的境界,以出世的淡泊心态、积极入世的宗旨为笔者所倾心向往。相比而言,道家追求的是一种“虚极静笃”的仙境,其“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的思想似乎显得有些避世。如果认为这种避世是具有完全的'消极意义,那就是俗人的误解了。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力图超凡脱俗、返璞归真,达到精神上“外观于物,内省于心”的目的,以突破一切功名利禄、荣辱是非的束缚,这种价值取向是不能否认的。

 山是天与地会合之处,有宗教信仰的人则把山当作归隐的绝佳场所。“天下名山僧占多”,道家亦不例外,山历来被视为修炼的“洞天福地”。就说东湖山吧,由于形似展翅欲飞的凤凰,古人称之为凤翥山,闻名遐迩的玉皇观,便位于其叠翠峰顶。玉皇观始建于东汉,兴盛于东晋,至今近两千年,是道家净明忠孝派开山祖师许真君的发源圣地。许真君本名许逊,历史上确有其人。据《一统志》载,许逊唯一的从政经历便是在42岁时领四川旌阳县令(晋代)长达十年,治水患、除恶疾、兴教化等善举无数。为彰其任职期间德政如阳、功业煌煌,百姓自发将地名改为德阳,并沿用至今。他后来因不拘仕途险恶而辞官修道,被民间尊为福主菩萨。虽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被逐渐异化为一种贬义,但是,在笔者的家乡,许逊是一个被永远颂念的好父母官,老百姓更加愿意把他奉为廉吏的千古典范。

 ……

 翌日恰逢重阳节,意犹未尽的我们兴致勃勃,打算故地重游一番。黄昏,简单的聚餐之时,窗外却是风云突变。阴霾密布的苍穹,狂风大作、沉重如铅。“天欲坠,赖以柱其间”,那么,东湖山即是身处这座城市的“柱”了。既然“山雨欲来风满楼”,只好调整此次行程了。于是,位于市区中轴线尽头、属于整个东湖山风景规划点的钟鼓楼,便成为了首选。

 钟鼓楼原本是繁华地段的古建筑,故址不存而恢复重建于山顶的。我们一行四人,加上曾同考驾照的一个师妹和途经偶遇的一个朋友,浩浩荡荡地直奔目的地而去。经过短暂的路程之后,就开始拾阶而上了。所幸尽管是临时变动,却正好契合了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还真是天意啊!

 俯瞰着下面灯火通明、平时朝夕相处的生活空间,慨叹“登高望远”这种亲近自然的古典方式,确实能够振奋精神哦!不禁想起了“诗圣”杜甫在流寓夔州时有感而作的《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第一”的七言律。所谓“深于言情者,正善于写景”,那种“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有些多愁善感的味道,却并不过分、更不消沉。毕竟,人是在将有限之身来面对无限的时空,并且,通过“登高望远”,由于自身眼界的开阔,容易产生一种博大、精深的情感体验……

 碍于气候无常,虽然是匆匆往返、草草收场,但总算了却了心愿。同时,为今后的生活休闲方式,亦注入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