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汗血宝马的故事

汗血宝马的故事

孩子渐渐大了,有些她小时候买的书,我会清理出去,而这本陶短房写的《功无分明汉武帝》,是我从一麻袋书里留下来的,不舍得丢弃。

这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大人物,小故事”系列中的一本。这套书旨在讲述教科书上未曾细说的名人故事,提取他们一生中若干瞬间,借此画出名人的精神风貌,展现他们的独特个性。

虽然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书,但丛书的作者都是中青年精锐作家,他们有的写过畅销历史小说,有的擅长写历史散文,有的已经出版大部头的名人传记……他们***同的特点,是会讲故事,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我和先生都喜欢这本书,因为写得太流畅了,语言简单直白,通俗易懂,却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这种读起来轻松、舒畅、有趣的文字,这不正是我等爱好写作者,应该养成的文字风格吗?

昨天和先生天马行空的聊天,聊到马的品种。我说美国西部的马不知什么品种,高大俊朗,臀肌发达,浑身毛色油光水滑,奔跑起来,鬃尾飞扬,四蹄腾空,在西部的辽阔原野衬托下,气势非凡,简直帅呆了!

先生说:“真正的好马,是汗血宝马。”

“嗯,听说过。金庸武侠小说里写过。据说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出的汗跟血珠子一样。”

“陶短房写的汉武帝那本书里,也写到汗血宝马,为了得到这马,汉武帝还发动过一场战争呢。”

陶短房有多厉害,我家的标准理工男,很少阅读文史类书籍的先生,对他的作品竟然有这么深的印象。

我把这本书取出来,找到这一段故事,念了起来,先生依然饶有兴味地听 ,时不时会心一笑。

我想,既然人家专业作家能写得这么好,我何不用自己的语言,也把这个故事写一遍。体会一下高下之别,更好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呢?

好吧,那就开始。

汗血宝马

汉武帝刘彻爱马。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回归汉朝时,给汉武帝带回几匹乌孙国国王赠送的乌孙马。刘彻看它们十分矫健,非常喜爱。中国古老典籍《易经》里说,“神马当从西北来”。乌孙国正处于长安西北,汉武帝就给这些马命名为“天马”。

但是张骞却告诉汉武帝,大宛国的汗血宝马,比乌孙马还要好很多呢。他把汗血宝马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说给汉武帝听:

一流的大宛马不但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而且,还有一个最奇特之处,就是奔跑之后,身上会流淌红色的汗珠,远看就像鲜血一样。因此叫做“汗血宝马”。这种马据说是大宛国人挑选品种优良的五色母马,放到山下,和野马交配所生下的。有人把这种马称为“龙种”,任何人间的马都比不上它。

爱马如命的刘彻一听,心痒难耐,恨不得马上拥有这样一匹汗血宝马。他原本想派张骞再专程跑一趟大宛,向大宛国王请求馈赠,可张骞没多久便去世了。

他只得一次又一次派出其他的使者,这些使者率领的使团,多的有几百人,少也有一百多人,所携带的礼物比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送给乌孙国的国礼还要贵重得多。

刘彻的热情殷切态度让大宛国的国王非常为难。因为汗血宝马是他们的国宝,他们不愿意轻易送人。而且他们的贵族都认为,汉朝虽然强大,但离他们万里之遥,不可能发兵来犯。即便来,士兵也受不了沿途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是死去就是失去战斗力,不送马也不用害怕。

所以每次汉朝的使团到来,大宛国都热情招待,也回赠很多礼物,但就是不肯送马。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汉武帝刘彻对汗血宝马更加日思夜想。他在上林苑皇帝马厩里,专门为汗血宝马预备好精美的“宿舍”。然后派遣了一个更大的使团,不仅携带了许多厚礼,还专门铸造了一座和真马一样大小的金马,派使者万里迢迢抬到大宛,去交换最好的汗血宝马。

可大宛国的国王并没有改变主意,他们还是不肯送马。这下使团的人气坏了。他们辛辛苦苦抬着沉重的金马,走了那么远的路,满指望能够换得宝马,回到汉朝,得到皇帝的封赏。大宛国王的拒绝让他们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有人竟然当着大宛国王的面,拿起大锤,把金马砸了个粉碎。

大宛国王当然把此举视为对他的冒犯,但表面不动声色,仍然好生招待,平静地打发走使者。之后却向他的属国郁成国发出密令,待汉朝使团回国途中经过郁成国时,派兵偷袭他们,歼灭使团,把财物抢劫一空。

远在万里之外的刘彻得到使团被杀的消息,勃然大怒,下令讨伐大宛。

他亲自组建远征军,分两个部分:主力是“属国骑兵”,是投降汉朝被收编的匈奴选等游牧骑兵,他们熟悉草原、沙漠地带作战;此外还有“郡国恶少”数万。

这些人是指地方上喜欢打斗的年轻人,虽然有很多小毛病,但是身体强壮,作战勇敢,渴望通过战争得到封赏。在刘彻看来,这种军队的组合很有战斗力和针对性。

看到这里,不禁觉得汉武帝也很搞笑。历史评价他善用人,看来确实有道理。“恶少”虽众,但汉武帝不把他们作为主力,而是作为调遣的军力。“乌合之众”用在对的地方,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这支远征军的统率是李广利将军。李广利的妹妹是汉武帝的宠妃,汉武帝对这场战争胜券在握,他派李广利出征,就是想找个机会给他加官进爵。

但是事与愿违,远征军出师不利,路途太远,沿途又是沙漠、盐泽、戈壁,后勤补给困难。路上的小国见这么一只大军浩浩荡荡而来,不知来意,都闭门不出。几万人的汉朝军队得不到粮食和物质供应,越往西走,越饥寒交困。等到了大宛,病的病死,饿的饿死,剩下的也没了战斗力。被大宛和郁成的联军打得大败而逃。

一直逃到汉朝边境玉门关前,残兵败将只剩数千人。

刘彻闻听如此惨败的消息,龙颜大怒,竟然下令玉门关守将不得打开关门,李广利的残兵败将一个都不得进关。

朝中大臣议论纷纷,他们中大多数当初都反对汉武帝为了一匹马兴师动众,实在太不划算,只是不敢说。现在打了大败仗,他们纷纷上书,劝刘彻就此罢手。

但轻易善罢甘休岂是堂堂汉武的性格。他的决心更大了:他下令招募“七科谪”,就是有罪的小吏/杀人犯/逃亡者/赘婿/流动商人/祖父母或父母做过商人 这7种人入伍和充当补给队。

(注:在秦汉时代,商人原来是这样悲催,不仅地位低下,一旦从商,还会殃及几代子孙。而入赘为婿,居然也与犯人同列。这时代的变迁真的是沧海桑田啊!)

这些人原本地位地下,急于立功,贪图重赏,而且不怕死。一下子凑齐了六万大军,再度命李广利统率向大宛进军。总结前次教训,汉武帝给他们配备了十万头牛,三万匹马,几万头毛驴和骆驼,备足了粮食和各种物质。

这次汉军声势浩大,沿途小国不敢相拒,纷纷提供粮食。郁成国则仍然闭门不出,汉军绕过它,顺利抵达大宛城下。

大宛人不会凿井,靠河水为生。汉军包围大宛, 不惜工本抽干河水 /地下水,围攻了40多天,攻破大宛外城。大宛贵族杀死国王,把人头和几十匹汗血宝马献给李广利,迄求退兵。

李广利这时,也已经是强弩之末,见好就收,同意议和。立了亲近汉朝的大宛贵族为国王,然后率兵东归,在归途中顺道灭了郁成。

李广利率军凯旋回到长安,带回的战利品包括大宛国国王的人头、几十匹汗血宝马,还有三千多匹其它马。付出的代价,则是一半将士的伤亡和大量物质的损耗。

历史上评价大宛之战存在分歧和争议。有说法认为这场战争是恃强凌弱、劳民伤财的战争,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换来的只是马匹。新立的大宛国亲汉国王很快被他们国内的贵族杀死,新上位国王虽然同意向汉朝纳贡,每年也就是几匹马而已。所以有人对这场战争提出尖锐的批评。

但是正如刘彻所说,自从这场战争以后,西域各国都领略到汉朝的威力,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声望和地位,使丝绸之路真正变得畅通。此后直到西汉末年,汉朝再也不必发动这样劳师动众的战争,避免了更多将士的死亡和财力物力的消耗。

刘彻不顾反对,执意要把战争打到底,尤其是失败之后,还是坚持再次出兵,使汉朝威名远扬,赢得几百年西线的平安。所以汉武大帝作 为一名杰出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威名赫赫,不是没有道理。

那么终于得到了汗血宝马的汉武帝后来怎样了呢?据说他果然非常宠爱这些梦寐以求的宝马,他让人精心照料、饲养。还把本来送给乌孙马的美名“天马”转送给了汗血宝马。那些乌孙马只好改名叫做“西极马”了。

汉武帝实在也是挺可爱的。

哈哈!故事讲完啦,好听不?我讲的还是不如原作者讲得好,大部分还是仿照写。写着写着,常常中途卡住了,就看看他是怎么写的。简单的文字 背后,隐藏着这些作家多年的写作功底。值得多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