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汪曾祺散文画展

汪曾祺散文画展

田原先生与汪曾祺先生的赠联佳话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工作的田原先生受邀到江苏高邮参加南京著名画家朱葵先生的画展开幕式。在高邮著名作家朱延庆先生的牵线下,田原先生与我国著名的高邮籍散文学家汪曾祺先生就此结下了“文缘”,书写了一段艺术家与文学家相互赠联的佳话————

说起田原先生与汪曾祺先生,其实二人早已“结缘”:当年汪曾祺先生重新在文坛复出后,曾在《雨花》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汪氏小说”,作为艺苑多面手的田原先生,数十年来一直是文章插图方面的行家里手,深受国内天南海北各类文学杂志社的青睐。尤其是对著名作家的文章,各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们更是慎之又慎,总是希望请一些著名画家来为著名作家的文章“画龙点睛”,达到“红花需要绿叶扶”的效果。

田原先生就是在这样多次的文图交游过程中与汪曾祺先生“相识”并“结缘”。

田原先生对汪曾祺先生的文学作品一直深为赞赏,他认为汪曾祺先生的文风独具异彩,其作品初读似水,再读便是酒。因此,每次在为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配插图时,田原先生总是思考再三反复斟酌,力求文图能相辉相应。

经过无形的“结缘”到兄弟般的有形“文缘”,田原先生与汪曾祺先生最终谱写出艺术家与文学家难得的互唱同吟。

田原先生的绘画以土气息泥滋味见长,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以咏忆家乡独具。

田原先生的书法以“田原体”享誉书坛,汪曾祺先生的书法以文人气息备受推崇。

汪曾祺先生知田原先生较早,田原先生逢汪曾祺先生为迟。

汪曾祺先生长田原先生四岁,田原先生必然称汪曾祺先生为兄。

作为小弟,田原先生理所当然地应向汪曾祺先生先与赐教。

没过多久,田原先生便将一副凸显汪曾祺先生文风并散发着浓郁的“田原体”的郑板桥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率先书赠给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先生收到“田原体”的郑板桥对联后,大喜过望,连连叫好。经过一番思考文饰,时隔数日,汪曾祺先生便以其独有的“汪文”、“汪体”、“汪句”,为田原先生专门量身定做了一副对联:“才名不枉称三绝,扣角何须到五更”。

汪曾祺先生赠书给田原先生的这副对联,不仅诗句贴切、对仗工整,其特有的“汪体”书法也使田原先生喜爱有加。更令田原先生十分感动的是:汪曾祺先生尽管一直游走在文学圈,但对书画界的田原先生却好似多年老友,了如指掌。特别是“扣角”一词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地把田原先生的“饭牛”笔名自然而然地镶入其中,大家笔墨跃然纸上。

田原先生没有正规读过书,如果按所谓学历来评定,充其量是“高小毕业”。但由于田原先生的自身天赋加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与坚持,才卓然成家,才会在艺术界享有书、画、文三绝的美誉。

汪曾祺先生在回赠的对联中,巧用了“扣角”的典故:扣角,即敲打牛角。相传春秋时卫国的宁戚,家境虽贫寒而修养、德行很好,但不被重用。一日,他客宿在齐国的东门外,适逢齐桓公夜出,见到他一边敲着牛角,一边喂牛唱着饭牛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桓公闻之,知其贤,命管仲迎之,拜为上卿。“扣角”从此成为“求仕之典”。--------

转眼间,汪曾祺先生驾鹤西去已近十五载。田原先生也已是奔九的耄耋老人。

田原先生与汪曾祺先生相互之间赠联的佳话将永远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界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