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翻译如下:
子赡就拄着手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忱好客,喜游山川,听闻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而后联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向来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疲惫不堪了,刚刚停下歇息,扫法落叶,坐在草地上,相互举起酒杯,相互问候。玩到心情舒坦时,竟至忘掉了回去,就常常留在山上夜宿。
由干过着这样舒话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感觉时间过得好久。但是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曲折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略微平展的地方,旅行者必定会在此歇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盛林荫下瞌睡,向下可俯视滔滔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峰,旁边可审视小溪深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
反面的各种情形,都在人们身旁表现出来。平川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旧址特别狭窄,不可以够坐下很多旅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可以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成天无能为力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狂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便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整理平坦,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体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建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重建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名胜才算齐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快乐。以前我年青时,跟从着子瞻旅行各地。遇山就爬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何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可以抵达的地方,子瞻就老是为这事成天不快乐。
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洋洋自得地在泉石上遨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下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常常把他当作仙人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量无尽,而以令人心情痛快的事最叫人喜欢。而当他满意如意的时候,感觉万事万物都不可以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觉惊讶,自我嘲讽的。
好似饮酒吃饭,八门五花的菜肴摆在眼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不论好的仍是不好的食品相同变为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利,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需心中不感觉愧疚,外面不遇到人家的谴责,就不如把心思寄望在这山林之间尽兴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觉快乐的原由。
《武昌九曲亭记》简介:
《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显然,作者也在此寄托着思想。全文构思奇特,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也凸现苏轼的思想性格。
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线,每段结末之旬前后呼应,点明文章脉络,反复强调苏轼寄情山水,其乐无比。文章时空跨度大,忽而武昌之游,忽而少年之游,笔墨挥洒自如,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