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泽家王维克先生是金坛冯庄村人,他生于1900年,小名兆祥,读中学时改名王和,读大学时才叫王维克。其父亲是前清秀才,当过塾师。王维克从小受到家教。他牢记唐杜荀鹤“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诗句, 珍惜时光,读书甚多。 1928年,王维克学成归国,先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1929午,王维克回乡结婚,家乡人士盛情挽留他担任了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当时这所学校因受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影响,局面比较混乱,王维克只做了一年校长就不干了。早在1923年,王维克先生曾在该校当过教员,做过华罗庚的班主任,很赏识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和他学习的勤奋、刻苦。华罗庚也经常到王维克先生家里借书看,不懂之处常向王维克先生请教。这时王维克又出任县立初中校长,华罗庚正失学在家,王维克把他请回学校担任会计,兼教初中补习班的数学。谁知这就触犯了一些人,他们向县教育局长告了一状,说王维克任用仅初中毕业不合格人员,是“用人不当”,“亵渎”了中学教员的称号。一时议论纷纷,维克先生在这种情况下,愤然辞职,只身去湖南大学执教。
就在这段时间,王维克十分重视华罗庚,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从各方面关心他的成长。特别是在华罗庚处于辍学、失业和贫病交加的艰难日子里,王维克总是热情提携他。华罗庚患伤寒病时,维克先生经常鼓励他说:“病好了,可以继续攻数学”,送钱给他用,结果自己也曾染上了伤寒病。1961年10月,华罗庚教授在参加南京的数学工作者座谈会上曾这样对人说过:“王维克先生还是我数学成绩的第一个赏识者呢!我这位中学老师,不仅数学好,而且在物理学、天文学方面造诣也很深,并且是一个有成就的翻译家。”因此大家都把王维克先生看作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数学才能的人。
王维克学识渊博,早年就是中国科学社、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天文学会以及稍后成立的中国自然科学社的会员。他与严济慈是很要好的朋友,与柳亚子、郑振铎、徐仲年等也常有书信来往。 王维克爱好文学,酷爱翻译工作,一生译著有数百万字。主要译著除但丁的《神曲》外,还有印度史诗《沙恭达罗》(初版有柳亚子先生题词)、法国名剧《希德》(曾获中法联谊会文学首奖)、《法国名剧四种》、《法国文学史》、俄国《屠格涅夫散文诗》和比利时名剧《青鸟》等。他的主要编著有《热力学原理入《日食和月食》、《自然界印象记》等自然科学书籍。此外他还参加过编纂、审订《辞海》的工作。至于《傀儡皇帝》则是他抗战后写的剧本。
王维克从事译著工作的态度极为严谨。当他选好名作后,便认真阅读,然后把内容详细讲给有一定文学修养的夫人陈淑听,如果夫人听得兴趣盎然,他就开始一章一章的翻译。每译出一部分初稿,便由夫人或别人朗读,他坐在一旁静听,发现有不准确、不顺畅的地方,就精心修改,直到自己与别人都感到满意为止。
王维克每译—部作品,总尽可能参考多种版本。以《神曲》来说,他就是根据意大利文原著并参照了法、英等其他国家的译本翻译的。这样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译文的质量提高了。仅《神曲》的翻译就花了将近四年时间,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诗意。《沙恭达罗》是印度大戏剧家、诗人迦梨陀婆的著名剧本,是梵文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王维克先是根据两种法文译本转译的。为了更好地体现原著风格,他花了一段时间学习梵文,常去金坛西禅寺向一个懂得梵文的方丈请教。
王维克的学习和工作是很勤奋的。他常说:“一个人生命有限,一定要珍惜时间。”他晚上不大写作,而是经常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研究天文;但每天早晨起身很早,往往到用早餐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了一千多字。白天,他不是在厅堂里看书,就是在书桌上写作。平时交友不多,尤其讨厌闲谈,也不许小孩子打搅他读书写作。
王维克正直爱国。敌伪时期,他看不起卖国求荣的人,一直闭门谢客,深居简出,在金坛城内读书著译。当时,伪中央大学校长、汪精卫的妻弟陈昌祖,曾派人来聘他去该校担任教授。他婉言谢绝,并对人说:“陈昌祖是什么货色,我才不愿为五斗米而去折腰呢!”
1951年,华罗庚将王维克推荐到北京商务印书馆工作,担任编审员。他工作勤勉,春节休假都不回家乡探亲,而埋头译著。《金鸡》、《伊哥尔王子》、《自然界的现象》诸书便是在这时相继问世的。1952年王维克不幸身患胃癌,于当年4月与世长辞,享年52岁。
王维克先生有数百万字的译著,为祖国贡献了一份很有价值的文化财富。
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曾用绫罗精装再版了他的译作《沙恭达罗》,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给印度朋友,并作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一项内容。至今,他翻译的《神曲》已出了好几版,这说明,历史不会埋没真正刻苦磨励的学者和他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