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浅析《听听那冷雨》

浅析《听听那冷雨》

想到余光中,我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乡愁》,也一直以为他仅仅就是一位诗人,著名的乡愁诗人。有这样的认识,大多是因为他的那首诗歌《乡愁》太过深入人心,太过耀眼。毕竟是入了教科书的,所以很容易掩盖他的其他创作,我记得他其实还有《寻李白》,其他,好吧,我也不是很清楚。

然而,但凡了解余光中的人都知道,作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的余光中,他的创作是多方面的。他既能写诗,又能写散文、评论,还有相当数量的翻译作品。他称自己写作“四度空间”,也被称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

余光中的《乡愁》这里不再多提,我现在谈谈对他的散文作品《听听那冷雨》的看法。

读余老的这篇文章,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很长,很长,很长!四千余字,洋洋洒洒,第一眼看会觉得懵,且里面涉及的东西给人有一种晦涩又有一种简洁的感觉,晦涩在于读完你会发现他要讲的是冷雨而又不仅仅是冷雨,简洁在全篇都是在说冷雨。

第二感就是觉得美,但凡学过或者对古典文学有一些了解的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直观感受。在他的笔下雨有独特的古典美。首先,诗韵,渭城朝雨、杏花春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古典诗词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其次“诗化”的散句,有人称这是“余光中现象”,翻开余光中的所有作品,似乎都有这样的特点,就是诗化词句,如“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这让人想到余光中的另一首作品《寻李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读来韵律齐整又朗朗上口,且有诗意,而这种诗意也多数是古典诗意,这可能与余光中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及驾轻就熟地化用有莫大关系。再次就是叠字叠句叠韵,开篇“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乍一读,总能有一种李清照《声声慢》的感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篇用到这种手法的不在少数几处,且韵律格调都恰到好处,入木三分,很是难得。最后则是余光中对文字的美感运用的出神入化,这也是为什么余光中的文字为什么美的原因,你读余光中的作品,会发现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有一股浓厚的古典美,其实余光中的古典美也就是诗词美,这也就是上述感受原因所在了。为什么他被称为“著名诗人”,这里就可以窥得一二了。

至于思想内涵,提到余光中,你会想到什么?乡愁,“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与《乡愁》如出一辙的表述,余光中本人对祖国大陆感情之深毋容置疑,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离不开这一题材,有人说余光中靠着《乡愁》一篇混了一辈子,没有真才实学,更有人说他是政治两面派,文坛刽子手,然而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他的文学素养,《听听那冷雨》就可窥得一隅,说的是也乡愁,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可谓溢出文字本身。虽然全篇说的是冷雨,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余光中对故土的热爱与无法亲近的悲哀。有人说只要是余光中的作品,你往乡愁扯总是偏差不大的。就连他生前最后一首长诗《卢舍那》,龙门石窟的赞歌,都可以解读为乡愁。“乡愁诗人”,跟随了余光中一生,甚至都带入土了。其实这是余光中的风光,也可以说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