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为什么不能有红色的血?
先讲一下什么是鱼:鱼,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但人们对什么动物是“鱼”?鱼的定义应如何下,却知者甚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鱼所下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五亿年前,地球上生命历程进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出现了最早的鱼形动物,揭开了脊椎动物史的序幕,从而导致动物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真正的鱼类最早出现于三亿余年前,在整个悠久历史过程中,曾经生存过大量的鱼类,早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亡绝灭,今天生存在地球上的鱼类,仅仅是后来出现、演化而来的极小的一部分种类。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种,给以名称,通常所说的“鱼”包括水中的所有动物,因而把许多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均冠以鱼名,把鲸、海豹、大鲵(娃娃鱼)、乌贼、鱿鱼、章鱼、海星、海哲、海绵、文昌鱼等与鱼类混为一谈。到底那些水生动物才是真正的“鱼”,对于“鱼”的划分,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定义。 二千几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纪元前427——347)对鱼类所下的定义是:“这一类(鱼类)是由完全无知无觉的东西造出来的。变形之主以为在这一类中给予纯洁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为它们是各种罪恶的后代,而存在着不洁之心。变形之主把它们投入水中,使它们通过深厚的污泥,来呼吸那神妙而纯洁的空气。这就是鱼和牡蛎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动物,作为有了莫大的无知之罪而得到的处罚,被遥远地分离开来了”。柏拉图的观点充满了神创论。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早已彻底否定了这种观点。
我国汉代初期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其中鱼包括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等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1707——1778)创立了现代分类学,他在所著的《自然系统》一书中,他将动物界分为哺乳、鸟、两栖、鱼、昆虫及蠕虫等6纲。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诞生了系统分类学。从此,鱼类的定义及包含范围也就确定下来。 究竟那些动物属于“鱼”?现代分类学家给“鱼”下的定义是: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鱼类包括园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三大类群、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48.1%.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约1000种左右。
在我国沿海近岸浅水区的粗砂中生活着一种体形细长,长不超过50毫米,两端尖、半透明的小“鱼”,其学名为“文昌鱼”,它的外形虽是鱼,但它并不属于鱼类,文昌鱼的体背侧虽具脊索,但无脊柱的构造,体内无骨骼,无明显的头,心脏未形成。文昌鱼近似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有脊索、神经管和鳃裂,在分类学上处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中间过渡类群——原索动物的全索类,也称无头类。
一、春江水暖、鱼群上游 江南自古为鱼米之乡,渔产特多。在恒兴洲一带,水暖草肥,适于鱼群繁殖生长,因此,渔民捕鱼全年都是旺季。 1950年前后。春夏季节,每隔三五分钟就可看到江中大鲤鱼、鲢鱼、白条鱼等跃出水面,此起彼落,阳光照射下,鱼鳞金色生辉。常有跳水鱼落入小木船中,渔民不劳而获,可美餐一顿,跳水鱼大的一条可重达十余斤。渔民说是因为水下有江猪、白鳍豚追食,鱼群突然受惊,故而跳出水面。清明节前后,天气晴好,鲹条鱼成群自长江逆水上游,沿岸边缓流浮于水面,大的鱼群一群有一亩多地的面积(约600多平米)。鱼群游动,江面扬起波纹,如风吹水动,茫茫一片。 阵阵鱼群逆水上游,易于张网捕捞。鱼人捕鲹条鱼用浮飘网,鱼多时,一天可捕百余斤,鲹条鱼肉嫩味美、营养丰富,一公斤可称得二十余尾。春季逆水上游的还有刀鱼、河豚、鲥鱼、回鱼等鱼种。最珍贵的当推鲥鱼,鲥鱼是高等筵席的上等名菜,味道特别鲜美。捕鱼期自清明节到芒种节,时间不超过60天。宋代苏东坡春江观鱼时,曾写过一首名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公笔下的诗情画意正是春江水暖、桃花盛开;江洲滩地,满地芦芽蒿苗;江面上鱼群上游,一派春江景色。 从北宋到1950年前,历时千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旧时渔民世代传说,江西小姑山有鱼王娘娘庙,每到春季,各类鱼群都要去朝鱼王。其实,鱼群逆水上游都是到巢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大湖去产卵下仔,繁殖后代。
二、采石渔村保 因为当地鱼类特多,在恒兴洲小夹江, 有一批常驻渔民,世代在此捕鱼,约有四五百人口,叫‘花篮套’。解放前曾建立过渔村保,选保长一人,归采石区管辖。解放后,成立渔业社,就是现在的采石渔业大队。渔民中袁、王两姓人口占大多数。他们春季捕刀鱼、鲥鱼、河豚;夏季捕青鱼、白鱼、鲤鱼;秋季捕鳗鱼、拉螃蟹;冬季下滚网,捕鲤鱼、鲢鱼。每到立秋节前后起北风时,渔民架起撒网,乘风破浪,在长江主航道撒捕鳗鱼。因风高浪急,鳗鱼都乘浪浮于江面,极易捕捞,多时一天可捕鱼三四百斤。大鳗鱼一条重达二三斤,但捕鳗鱼的渔民要胆大心细,架船技术极高,不然,将有翻船覆舟的危险。重阳节前后,是捕捞江蟹的旺季,渔民习惯从和县姥桥河江心下蟹网,拖网沉入江底,从主航道顺流而下,拖到慈湖河口收网,一网可捕大蟹百余斤。因捕鱼产量高,这些渔民生活较为富裕。旧时渔民都迷信江神水神,每家船上都供有几尊木雕神像,早晚烧香叩头。过春节用猪头祭江神,烧香鸣炮,非常热闹。笔者少年时曾亲身见到钢钩船捕到最大的鲤鱼重达62斤。1950年春,当涂县在采石小学小开农业展览会,渔民袁某正好捕到一条大琴鱼,重达280余斤。此鱼无鳞,全身青黑色,嘴长如宝剑,身长两米以上,是长江稀有鱼种,抬进展览馆展览七天。据渔民说,此鱼鱼龄在百年以上。
白鳍豚追逐鱼群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撒网船渔民,涨潮休息退潮捕鱼。涨潮时,鱼群都游入江心,岸边浅水边鱼类很少,长江日夜两潮,潮随月转,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为子午潮,就是中午十二点为满潮,初十、二十为早晚潮,月月如此,这是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在立春前后,气温渐暖,白鳍豚在长江主航道深水处开始追捉鱼群,大批深水鱼群赶到江滩浅水处,此时渔人撒网,网网有鱼。 高产丰收。冬季江心水深处,江底有水冲凹坑,深度有四五十米,鱼类喜在凹坑群居,即暖和又安全。这些深水坑槽叫"鱼窝",立春前后,风日晴和,撒网船都停泊在大江边,深夜,在平静江面,只要听到白鳛豚的呼气声,就是它在追逐鱼群,大鱼群都游向江滩浅水处,渔民大获丰收,有时,两个小时就可捕鱼百余斤,捕鱼时间可持续一周,以后鱼群就分散了。
八段沟捕鱼蟹,长江边倒张虾笔者家门前有条水渠叫"八段沟",是恒兴洲排放山洪的主要水道,在四五十年代,堤外还没什么洲滩,江水较深。冬季,岸边可停泊百担木船,春雨季节,山洪顺水渠排入长江,江中游鱼,逆水游入八段沟,下游张网捕鱼,一次可捕数十斤,大鲢鱼每条重达十余斤,有时鱼群在渠中上游,用土块掷入水中,鲤鱼受惊就往岸上跳,曾有人一次捡跳岸大鲤鱼两条,可见渠中鱼群之多。立秋以后,江潮开始回落,八段沟开闸放水,此时菊黄蟹肥。黄昏后,大螃蟹在水闸口一带,纷纷向岸上爬,附近儿童聚坐水边,坐等捉蟹,每晚可捉大蟹数十只。笔者少年时也捉过螃蟹,最多一次,一夜捉肥蟹一百余只,大的每只重达半斤以上。 洲民还有一种独特的捕江虾的办法,就是把赶网口朝下,张逆水大虾。最初,洲民也不知用此法捕虾,一次一村妇在江边洗衣,碰巧有江虾抓住衣服不放,村妇将大虾随衣服拖出水面,洲民受到启发,遂用小赶网捕虾。网口向着下游,江虾逆水而上,遇到水中赶网便抓住不放,三五分钟起一网,一网可捕虾十余只,一个时辰就可捕虾二三斤,后来有少数洲民用此法捕虾维持生活,成为一种职业。 春夏季节,在江边钓鱼,也很有乐趣。钓具很简单,用麻绳拴住滚沟,穿上大蚯蚓作钓饵,专钓鳗鱼、鲢胡子等,一上午可钓鱼十余斤。大的鲢胡子有二三斤。
1960年以前,恒兴洲一带的江面,江水还没有受到大的污染,岸边村民都饮用江水,鱼虾略有减少;六十年代后,采石化肥厂及马钢焦化厂投产后,大量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排入长江,江水污染日渐严重,在薛家洼沿江一带捕捉的鱼虾,虽然鲜活,但沾有污水焦油味,烧熟后往往不能食用。整个长江中下游,较多的工厂及生活污水,都向长江排放,水质逐年变坏,江鱼日渐减少;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之后,国家大抓粮食生产,大面积开湖垦荒,鱼类繁殖水面越来越少;后来,江中机动船逐年增多,排放出大量废油。因此,长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坏,名贵渔产日渐稀少。1990年以后,长江中游盛产的鲥鱼、河豚、鳗鱼、刀鱼、江蟹等珍贵鱼种已很难捕到,而江猪、白鳍豚也相继消失,江鱼遭遇到灭顶之灾。因为渔产减少,渔业大队不得不改行另谋生路,有的跑运输,有的进工厂,大部分渔民上岸,在采石老牌坊一带建房定居,并办了一些小工厂以维持生活,还有极少数渔民故水难离,仍在江中捕捞少量鱼虾,勉强维持生活。恰似三国演义开篇词描述的那样"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近几年,国家环保部门虽全力治理,但要想恢复到四五十年代那样,已不可能,甚至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有识之士,都认为将要灭绝的物种之珍贵,同样,已经消逝的长江中"江情鱼趣"也当如此,当年的渔歌唱晚,夕阳归帆的江面景色,现在的青少年一代人已是看不到了,写此散文,虽是笔者抒情怀旧,但是能把当年长江中的丰盛渔产、渔民风情留在字里行间,供后人闲阅欣赏,或可算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享受。
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最早的鱼是4.5 亿年前寒武纪时期出现在地球上的圆嘴无颌的鱼。鱼类很容易从外表上区分开来,它们组成了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在总数为5万种的脊椎动物中,鱼类有2万2千余种。
并不是所有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都是鱼类。例如:鲸,就是哺乳动物。然而,所有的鱼类都能很好地适应水中的生活。它们用鳍运动。鱼有两对鳍━━胸鳍和腹鳍,分别位于身体的两则;还有一个尾鳍,生长于尾部;并且根据种类的不同,在背上生有一个或两个背鳍,在臀上生有一个臀鳍。它们有一个充满气体的囊,叫做鳔,它使鱼能够在水中沉降、上浮和保持位置。只有鳐鱼和鲨鱼没有这个器官。鱼类还有用来呼吸的鳃,大多数种类的鳃被鳃盖骨覆盖。鳃位于头的两侧,嘴的后方,用来过滤从嘴吞入的水,从水中获取氧,然后从被称为鳃裂的开口处将水排出。不同种类的鱼的大小差异很大。它们的身体由3部分组成:头部、躯干部和尾部。皮肤上覆盖着鳞片,其大小和数目不同。在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线叫做侧线,是感觉器官,用来确定方向。一些硬骨鱼的肌肉被一些细小的骨头分隔开。
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鱼类有圆形无颌的嘴,现在只有70种这样的鱼存在,形成无颌鱼类。在这些鱼中,七鳃鳗最为著名,它们没有鳞片,细长的体型圆圆的,很像鳗鲡。七鳃鳗通过带吸盘的嘴附在别的鱼身上,吸食寄主的血液为生。其他的鱼分为两大类:硬骨鱼和软骨鱼。
硬骨鱼有一副骨骼。这类鱼中有原生的硬骨鱼,骨骼中只有一部分是硬骨。例如总鳍亚纲鱼类(包括空棘目鱼),肺鱼和鲟鱼类(例如鲟鱼),这些鱼和更进化的硬骨鱼的区别是:硬骨鱼的骨骼完全由硬骨构成。海鳝、鳎和刺盖鱼作为硬骨鱼的代表,外形各异,但都有极对称的尾鳍,并履盖着细小的鳞片(只有少数例外,包括鳗鲡和一些鲤鱼)。硬骨鱼分为几类。鳗鲡类是一些幼体看上去与成体差异很大的鱼。鲱鱼类是一些过着群居生活的鱼。鲤鱼类包含几乎所有的淡水鱼。河鲈和金枪鱼类是尾鳍有坚硬的辐条支撑的鱼类。它们被称为“刺鳍类”,构成硬骨鱼类中最大的类群。
软骨鱼有一副完全由软骨组成的骨架,并由钙加固。这类鱼主要是鲨鱼和鳐目鱼。
鳗鲡出生时是一种身体扁平的小鱼,称作“小鳗鲡”。成熟时它们有一个很长的光滑的身体,一般无鳞,沿着背部是一条连续的鳍。鳗鲡生活在欧洲和美洲的河流和湖泊中,它们迁徒到北大西洋西印度群岛东北部的藻海,在那里繁殖后代。幼仔出生后它们便死去。小鳗鲡在穿过大西洋返回的途中,呈现出成体的形态,在归途中,它们也开始在马尾藻海中生育。
鲱鱼生活在北海、英吉利海峡和波罗的海。成鱼有一个淡色的腹部和一个深蓝色或近黑色的背。像沙丁鱼和西鲱一样,它们过着群居生活,有时几千条鱼生活在一起。对于每条鱼来说,这是有效的自卫方法,因为对一个捕食者来说,只能在许多鱼中选择一个目标。当被袭击时,鱼群几乎立即消失。
属于鲤鱼类的鱼有几千种,几乎遍布全球。这些淡水鱼有很大的鳞片,它们的牙齿不是固定在颌上而是固定在咽喉上。它们的嘴能够向前移动吸住食物。鲤属中许多种类主要生活在亚洲和欧洲平静的江河、小池塘和湖泊中,各个种类的形状和色泽的差异很大。有些种类只有很少几个大鳞片(镜鲤鱼)或几乎没有鳞片(草鲤)。这些鱼很容易养殖,养殖者已创造了许多变种。鲤鱼主要以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产卵季节要看水的温度,不能太冷(至少20℃)。雌鱼生产成百上千个卵,但大多数小鱼苗一出生,就成为其他鱼甚至成年鲤鱼的食物。
刺鳍类大约出现在6千万年以前。鲈鱼是这类鱼的典型代表,它们的鳍都由坚硬、锋利的辐条地撑,巨大的尾鳍有刺。鲈鱼生活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湖泊和河流中,它们吃无脊椎动物和小鱼,包括它们自己的幼鱼。这些鱼的其他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例如金枪鱼和剑鱼,它们都是强有力的游泳能手,每小时可以游100公里。 金枪鱼的体重能达500公斤,是食肉动物。在鱼类中,它们具有独特的能力, 即能保持高于水温的体温,它们的种类包括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以及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蓝鳍金枪鱼。
鲨鱼和鳐鱼是现代软骨鱼类动物的主要代表,软骨鱼类可能在4.1 亿年前就已出现。正像它们的名字所表明的,它们有一副由软骨组成的骨架。软骨是一种充满钙时变硬的柔韧的材料,是像骨一样的固体。软骨鱼在温带和热海洋中大量生长。它们在水中用鳃呼吸。鳃通过头部后面的几个鳃裂直接同外界交流。软骨鱼大约有550种,其中370种是鲨鱼,其他基本上由身体扁平的鳐鱼和电鳐组成。
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低等脊动物,世界上几乎所有水域都有它们的踪迹。鱼用鳃来吸取水中的氧气,用鳍使身体运动并保持平衡。大多数鱼还有鳔,可用来控制身体的升降。鱼类基本特点:鱼为脊椎动物;鱼一般有流线型身体;它靠尾巴及鳍在水 中流动,靠鳃呼吸。不同环境下生活的鱼其身体形状也不同:在珊瑚礁附近生活的鱼类一般身体较窄;在海底生活的鱼类,长得象一个扁片。世界上有鱼类2万多种,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之中,海洋中生活的鱼类种类最多。也有些鱼生活在地下,淤泥等特殊的环境里, 少数种类的鱼可以脱离水源存活一段时间。我国有3000多种。鱼的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其他营养物质,除少数有毒的鱼(如河豚外,均可食用。鱼的鳞、骨、鳍和内脏等都 能被人类综合利用。
这些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