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梁实秋的书,脑海中就会想起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几乎成了条件反射。
事情是这样的——
当年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来了兴致,把鲁迅和梁实秋一起拿来比较,说一个文字的文字尖刻冷硬,用一种近乎呐喊的方式想唤醒国人的思想意识;而另一个的文字里充满着人间烟火气和浓浓人情味。我当时就有几点怀疑:
鲁迅和梁实秋有交情吗?
浓浓人情味的男作家有多深情呢?
人间烟火里有什么故事呢?
……
后来又听说了梁实秋救济沈丛文的故事。1922年,脱下军装后的沈从文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当年的沈从文飘在北京,穷困潦倒,几乎要放弃自己了,是梁实秋带他下馆子吃好吃的,末了还给他几个铜板,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清华才子 、 哈佛硕士 、 大学教授 !这样的梁实秋 ,真的是当年沈丛文可望不可及的高度啊。可是在梁实秋的眼里,沈丛文的才情高于一切,他惜才,那么欣赏他。
梁实秋是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吧,对老北京的传统美食,相当熟悉。乃至后来去到台湾,仍回味无穷,惦记着许多老北京味道。豆汁儿,烧鸭,炸丸子、烧饼油条、北京奶酪及饺子汤包……读他的美食散文,食欲说来就来,感觉口舌都生津了,非常盼望立即入口的感觉。这样想来,似乎能理解文字中,梁实秋先生非常想吃老北京美食的心情了。
若要论生活美学,我觉得梁实秋先生是最早的生活美学大家。他的文学修养,美食小品文和浓浓人情味,不知打动过多少人。说起来染先生还是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原来粗中有细,文化中的美食触感,流淌出多少温暖情怀。说到底,先生是个重情义的人,对人间烟火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似乎比普通人来得更深刻了些。
分享两条梁实秋 的金句:
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是梁实秋的散文精编本,读来会觉得先生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对生活的态度,简单又复杂;而对人对事,又是特别温情款款的人。几乎所有人的印象中,梁实秋生生都是老好人,特别绅士,物别有风度,特别有才华,也特别值得亲近。
以前读过冰心给梁实秋写的悼文。字字哭,声声泪。好像是冰心突然接到梁实秋女儿的电话,告诉了她先生已离世的消息。冰心在收到之个讯息开始,悲从心来,写了篇深情悼文,回忆了过往的点点滴滴。梁实秋曾跟冰心在国外留学时相识,并在留学生聚会的舞台上合演过剧目,还演过夫妻。并且现实中二人也曾互生好感,有一些小情愫,甚至在外人眼里,似乎快起姻缘了。后来冰心嫁给吴文澡,梁实秋还感叹一番,有一丝丝的后悔。
读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 的最大感受,是觉得美食、生活、文化相结合的人文享受那么浓烈。一个人,一辈子,内心湛然,随心,自得,就已经足够。
梁实秋先生自1949年离开大陆,却未曾想到这一去便是和大陆的永久别离。隔着一湾浅浅海峡,故乡变成了到不了的远方。
我就这样, 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先生晚年,对老北京美食的想念,既可爱又动人。他骨子里是一个细致深情又温暖豁达的人,可是困居台湾,触摸不到老北京的风物人情,连记忆都越积越多,历久弥新。他把对故乡的浓烈思念,汇集成一缕又一缕难以消除的乡愁。就算如此,他的文字中飘散的,仍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唯美的文化情怀。虽然乡愁,,是梁实秋个人情感中难以抹掉的浓烈重笔。
人间百态,各有各忙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 捡拾了68篇梁式经典散文,展现了一代文人梁实秋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志趣以及对回不去故乡的眷眷之情。读来回味无穷,先生的淡雅笔墨,沁人心脾,气息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