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赏析
作品着重刻画了五六十年前乡下草台班中无名艺人的形象。扮演《伐子都》中公孙阏的一位无名艺人,武功扎实,表演精湛,他随着戏班走遍山坞水涯,穷乡僻壤,为广大百姓演戏献艺,过的却是粗衣粝食的生活。
年老了他不能再演重场武功戏,只能充下手甚至跑龙套了,但他仍然安闲自得,碌碌终生。作者从一位无名艺人的精湛演出和艰苦生活,反映了难以数计的无名艺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赞美了他们“自甘雪中送炭,不屑锦上添花”的美好心灵。
全文用衬托手法,说艺论世,鞭辟入里,深刻的思想与炽热的感情水乳交融,诗一般的抒情与杂文式的议论紧密结合,明澈清丽的文字与深邃的哲理互为表里,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柯灵(1909.2.15—2000.6.12)原名高季琳,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坛。
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
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产党。
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第二届民进中央理事、民进中央常委等职务。
柯灵在艺术上涉及多个领域,他文备众体,散文,童话,话剧,电影等多有涉及。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杂文。
他主要以杂文为武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以此期的散文渗透着浓厚的革命理性主义精神。但是,孤岛特殊的时空环境又使得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两种理性精神的交织状态。既要为正义呐喊,又要躲避特务组织的追杀。
所以,这时期的散文除了针砭时弊的杂文,还有一部分是探索理想人格和国民劣根性的散文,呈现出人文关怀倾向。作者的人格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不论是哪种倾向的散文都反映了作者深受中国传统影响,尤其是儒学济世情节的影响,作者崇尚的是阳刚大气的人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