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新文体”的解释主要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等部分。
“新文体”主要是指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进行报刊文学写作中创造的一种散文新体,也被称为“报章体”。而梁启超不仅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改革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舆论宣传家。他曾说过:“我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又说:“鄙人二十年来,固以报馆为生涯,自今以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生涯者也。”在漫漫的救国救民道路探索中,梁启超的一生始终与政治和文学交织在一起,文学既是他宣传革命、唤醒国民的号角,也是他宣泄感情、发表杂论的阵地。在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宣传的过程中他创作了大量的“新文体”散文,为维新运动鼓吹,并因此赢得了“舆论界之骄子,天纵之文豪”的美誉,本文就着重探讨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新文体”。
《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刊载新体散文的主要阵地。黄遵宪曾高度评价梁启超及其所主编的这些报刊,认为梁启超发表在这些报刊上的新文体散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这一方面说明了梁启超的“新文体”感情真挚,具有卓越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梁启超的“新文体”所产生的重大的社会影响。下面就简要论述一下“新文体”新在何处以及它的特征。
梁启超之所以将自己的散文创作称为“新文体”,主要目的在于与当时占正统地位的桐城派古文、骈文以及时文八股等“旧文体”相区别。与旧文体相比,梁启超的“新文体”显得不拘一格,通俗晓畅,感情真挚,文气纵横,赢得了时人一致的盛赞,并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风。具体的说,梁启超的“新文体”以其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为散文写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他的报刊文章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为当时沉闷的文坛注入了新风,也呼唤着文学改良运动的到来。
一般认为其文风来源有三:
其一、质朴文风,来自前清朴学,是学问之文。在《读书讲义法》一问中,他对唐宋八大家颇有微词,指其浮华,而推崇前清朴学文,如顾炎武《亭林集》、焦循《雕菰楼集》、汪中《述学》、章学诚《文史通义》、魏源《圣武记》、全祖望《鲒埼亭集》。这些作者,也是学者,皆是学问之文,且朴实。其二、受骈文影响。梁启超还推崇后汉、魏晋间文。该文是骈文初期,就如稍化妆之美人,不同于六朝的浓妆艳抹,最有魅力。譬如李康的《运命论》、江统的《徒戎论》,非常精雅,举手投足的贵族气,而韩愈文恐怕是下里巴人矣。汪中也是扬州学派中骈文最好的。梁文显然吸收了骈文的精华,经常对仗,短句意思独立等。焦循的文章有感情气在里面,但不如梁文充沛。其三、个人阅历,气势磅礴。梁启超年青就中举人,师从康有为,万木草堂的求学三年奠定其一生的学问,而参与公车上书以及戊戌变法,无一不是走在社会最顶端,故视野开阔,他人不能及。另,梁启超精读文集亦是明显,譬如他最喜欢读孟子、明儒学案中的象山,故在《戊戌政变记》中第一句就引用孟子的话“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处患者,国恒亡”,又在为黄门做传时引用“:“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引用因印象深刻也。窃以为,《戊戌政变记》不逊于史记,社会大体、宫廷之密,无数笔法、观点都在其中。尤其是《谭嗣同传》中描写谭见袁世凯一节,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项羽鸿门宴。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