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艺:地花鼓、蚌壳舞、彩莲船、打花船、渔鼓、三棒鼓、说鼓、丧鼓、打土地、傩愿、莲花闹等。
文艺创作:清末至民国,县籍作家、诗人、学者作品,以诗歌、散文为大宗、文学理论次之。新中国成立后,则以新诗、小说、散文、戏曲、民间文学为主体,文学理论较前有所发展。其中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填补历史空白。各个时期作品各有所长,其内容或状写山川,或记人叙事以言志,或陈史述今以论理,各具风韵,各领风骚。
县籍作家、学者从事专业或业余文学创作的,晚清时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刘定范、饶明认、黎嵩寺、易佩绅、易顺鼎、易顺豫、陈怀甫等。均有作品专集。民国时期,易君左佳作颇多,易瑜(女)、曾毅、黄学艺(女)、邹蕴真、杨国经等亦有专著或专集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寿杨幺的民间故事已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寿皮影戏、龙舟的打造工艺等2项已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寿皮影戏、汉寿竹马戏、汉寿渔鼓、汉寿三棒鼓、汉寿夯歌、郑王公公出行、汉寿抱鸬鹚、汉寿杨泗庙、汉寿地花鼓、汉寿舞狮、汉寿山歌等11项已纳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净照寺遗址、杨幺墓、黄城寨遗址、镇龙阁遗址、南禅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园石刻、造像石雕、中***汉寿县委会成立旧址、抗日将士阵亡公墓。通过2007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有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31件,三级文物168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处。特别是帅孟奇故居,通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已全面修复,并形成一定规模,现已成为了汉寿县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和红色旅游景点。 汉寿是一个有着一定群众基础的体育强县,群众体育活动兴盛,有着“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的称号。主要有休闲操、地掷球、门球、休闲拳、健身秧歌、腰鼓、太极拳、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项目。传统龙舟竞渡更是历史悠久,2006年被湖南省龙舟协会授予“湖南省传统龙舟之乡”的称号,2007年、2009年连续两届夺得全国传统龙舟大赛冠军,2011年获湖南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标准龙舟赛两项冠军。2012年、2014年连续两届成功举办全国汽车越野争霸赛。
青少年体育依托水域优势开设赛艇、皮艇、划艇运动项目,在全省县级排名前列,是湖南省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县。摔跤、柔道、跆拳道、举重、田径、足球等项目在全市排名前列。2003年至今,汉寿籍运动员***获得全国比赛金牌11枚。 县境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红薯、豆类。农户忙时日食3餐,闲时是食2餐,皆以大米饭为主。丘陵区农户有时在饭中拌些干红薯或鲜红薯,湖区农户杂以蚕豆、豌豆。荒时暴月,吃稀粥或菜拌饭。无论老少,有嗜辣习惯,爱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酱、白辣椒。有腌制坛子菜、腌腊肉腊鱼的习惯。城乡居民喜吃糯米汤圆,春天爱吃蒿子粑粑,三月三用地茉菜煮蛋,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糍粑,过年过节做甜酒汤圆,喜用荷包蛋、姜盐茶、擂茶款待宾客。县境水产丰富,县民爱食糌辣椒糊鱼、黄鳝下面条等。
筵席
清末民国时期,富者多办“海参席”、“鱼翅席”;普通人家多以鸡、鱼、肉宴客,主茶为炒米粉、红绕肉、黄焖鱼、笋子炒豆干等。贵宾临门,多杀鸡备酒相待,鸡头敬主客,鸡腿让小孩,主人劝菜敬酒。席上嗜酒者好猜拳。农村用方桌,每席8人,尊者居上席。城镇多圆桌,不分上下席,主客和陪客随意入坐。新中国成立后,喜庆筵席,菜肴更为讲究,无论城乡,上菜均在10道以上。80年代,菜肴花色品种繁多,有酱制甲鱼、红绕野鸡、银鱼调汤、黑鱼炒片等特色菜上席。劝菜敬酒如故。
婚嫁
婚前一日,男方给女方送礼,称“过礼”。一般人家十鱼十肉,较好的边猪带头,还有鱼、酒及折妆金等,富有者用双猪双羊兼其他礼品。男女双方家庭均设设宴招待前来贺喜的亲友,一般办酒三天,第一天称“夜宴”,第二天称“正酒”,第三天称“撤席”。女家办酒比男家先一天。婚日,由男方派花轿、舆轿及乐队等到女家迎亲。新娘由至亲若干人送往男家,叫“送亲”。到男方家后,初入洞房,新郎、新娘互抢床厅,同吃“和气茶”,傍晚,由礼生主持,行“庙见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入夜,亲友拥入洞房嬉闹,称“回门”。初婚一个月(或四十天),男女不分开,叫“不离房”。
丧葬
送终。人将咽气,子女跪在这边烧纸钱送终。给死者抹尸,换寿衣、寿帽、寿鞋、寿衣须奇数,三、五、七层。然后,移尸置于堂左侧地席上,盖上“子孙被”。随即,道士进场,念“开路经”,富豪人家请礼生做“堂祭”;吊唁。新友闻讯后,前往吊唁,烯放鞭炮,立中堂尸前默哀,作揖磕头。此时,鼓乐哀鸣,孝子伏跪尸旁还礼,以表谢意;入殓:又叫“进材”。置棺材于中堂左侧,棺内放石膏、木炭灰等吸潮之物,棺内四周用黄纸或白纸糊上,待主要亲友到齐瞻仰遗容后,由4人抬尸放入棺内,然后,依次加盖亲友所送的“寿被”。头、脚、肘均用灰包塞紧固定,接着合上棺盖,钉上棺销,并用丝绸或皮纸以生漆或调和漆涂塞缝痕。堂上设灵位,道师导引孝子亲友祭拜,停柩一般2-3天。出葬:又叫出殡。出殡时举行出殡仪式,孝子穿孝衣,腰系草绳,穿草鞋,执孝棍,在灵柩前跪引开路,众亲护送到墓地入葬;
安灵:出殡后,孝子捧灵牌沿出殡路线回家设灵堂,供灵牌。
喜庆
生育。妇女生下头胎,丈夫即备鹅一只,酒一坛,红蛋数枚,去岳家报喜。生男,置鹅于厅堂上方;生女,置酒于上方。岳家当即将喜酒和红蛋分送亲友,并将备制的婴儿衣、物、鸡、蛋、米等连同鹅交给女婿带回,谓之“送毛粥米”。婴儿出生第三天,用艾叶水洗澡,谓之“洗三朝”。第十天,亲友到婴儿家送粥米庆贺,叫“打十朝”。产后1个月(湖区)或1个半月(山区),产妇带婴儿回娘家“出窝”、“走满月”。此谷至今未改。
祝寿
男女50岁或60岁开始,逢“十”由子女亲友备衣物、鞋帽、寿屏、寿匾为其祝寿。男祝虚女祝实。祝寿时设宴摆酒。50-70年代,此俗渐废。80年代祝寿之风盛行,寿礼除送礼送衣物外,还有送收录机、电视机、首饰等物。80年代城乡兴起做36岁生日之风。此外乔迁新居,店铺开业、子女升学、入伍,多设宴欢乐,亲友送礼道贺,相沿成俗。 春节。俗称过年。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为节期;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晚上家家灯火通明,有“三十夜里的火,十五夜里的灯”之说。城镇常办灯会。清明节:清末民国时期,人们聚族而祭,上坟垒土,立碑,挂纸钱,纸花,以缅怀先祖。端午节:五月初五为小端午节,十五为大端午节。家家户户门框挂艾蒿、菖蒲,吃盐蛋、粽子,饮雄黄酒,以粽子、绿豆糕,折纸扇等物馈赠亲友。沿江开展龙舟赛。新中国成立后,习俗如故。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日,合家团聚会餐,吃糍粑。入夜,边品尝月饼、糖果边赏月。节日前后以月饼、糍粑馈赠亲友。新中国成立后,此俗甚浓。重阳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有登高郊游的习惯,谓“重九登高”。乡间喜于此日酿酒,叫“重阳酒”。80年代,此日定为老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