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辈子不停地在读的书,就是《红楼梦》,少年时读,青年时读,今后还会读下去。对它,我是情有独钟。古今评说《红楼梦》的书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大家之作。为什么我要介绍这一本呢?大家看以上的摘要也许可以看出,这是类似于讲演稿的文体, 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体。作者是白先勇,他于1937年出生在广西桂林,是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他的父亲是名将白崇禧 - 武将的后代成为一代文学大家。白先勇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东亚系授课的时候,开有一门专门课教学生读《红楼梦》,持续二十多年。他在2014年受邀回到母校台湾大学开设《红楼梦》导读通识课,一***教了三学期。这本《细说红楼梦》就是白先勇多年来向中外学生讲如何读《红楼梦》的教学稿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读起来深入浅出,一气呵成,非常流畅,同时也非常深刻。
某些人与某本书,是有缘分的。
白先勇与《红楼梦》的缘分是什么?白先勇7岁的时候, 被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上学,所以他的童年时光多半都是独自度过。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敏感而孤独的孩子,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只能与书为伴,也所幸与书为伴。他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文学。在他读过的书中,《红楼梦》是他一辈子都在读的书,永远在他的案头。
白先勇在母亲去世后只身去了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可以说他一生都是在做与文学创作有关的工作。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美国度过,用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写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处于新旧时代交替中那些人物的故事。他独特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和视角,使他的作品始终透着浓浓的乡国情怀,而且饱含历史兴衰的苍凉、人世变幻的沧桑。
白先勇读《红楼梦》, 少年时读,青年时读,老年时读。他在《红楼梦》里, 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众生,看到了历史,也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归宿。他说:
? 《细说红楼梦》分上下卷,分一百二十章,一一对应曹雪芹《红楼梦》的一百二十章回,每一章讲解其对应的《红楼梦》该章的内容,以及白先勇对该章内容的评论。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对于故事内容是不陌生的,但从白先勇的评论中,可以评出独特的形而上的东西来。白先勇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草蛇灰线,伏笔千里;整本《红楼梦》的构架非常巧妙,结局早已想好,但情节的推进却是一步一步来,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慢慢发现某个情节或者人物设定背后的寓意。 我记得我初中读《红楼梦》,好像读一本侦探小说,发现某个人物的命运早在开篇时已经暗示,到后来恍然大悟,我猜到了,好像破案一样兴奋。
《红楼梦》也是我几乎读了一辈子的书。白先勇在《红楼梦》里看到了红尘里的多情与无情,也看出看似偶然的人生里种种神秘的安排。受白先勇《细读红楼梦》的启发,我品味曹雪芹为《红楼梦》搭建的架构,发现有四层:
第一层是贾宝玉与众姐妹、贾母、各位夫人、王熙凤、仆人、贾政、贾赦等人生活的人世间;是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里的风花雪月、光阴荏苒、人世沧桑;是一个个精彩的人间故事。
第二层,是太虚幻境,唯有仙缘之人贾宝玉可以由梦中入得。他在孽海情天里听预示着个人命运的《红楼梦》曲,有机会了解金陵各钗的生命走向。第一次入得时,他是不懂得,到第二次入得,他已经完全明白,心中慨叹。第二层可以俯瞰第一层的种种故事,也就是说,第一层人世间的种种,在第二层早有安排。
第三层,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生活的世界,一个佛,一个道,他们在青埂峰下闲谈红尘异事,没想到被旁边的一块灵石听了去,动了凡心,想要去红尘滚滚里走一遭。这块灵石是女娲补天用剩下的,却有新的使命 - 补情天。石头沾了灵气后变成一个神,成为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天天用灵河的水浇灌三生石畔灵河边的一株绛珠仙草,最后仙草变成了绛珠仙子。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绛珠仙子便跟随他到红尘来报答他,用眼泪还他的恩情。于是就有了第一层和第二层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原来第二层里发生的事,是第三层早安排好的。
第四层,是讲灵石到历劫完成了,重回第三层世界,过了不知多少世多少代,有一个空空道人经过青埂峰,看到灵石上面刻了很多很多字,写的就是《红楼梦》。他把这些字抄下来,送给了悼红轩里的曹雪芹先生,曹雪芹据此写成了本书。也就是曹雪芹把这三层的故事统统记录下来,成了《红楼梦》。
而曹雪芹是生活在第一层的现实世界里的。这个架构兜兜转转,又首尾相连地回到第一层,成就圆满了。
这种套中有套的布局很巧妙,让人想起《盗梦空间》、《信条》等现代电影。曹雪芹老先生早在三百多年前就用了。
在结尾处,曹雪芹似乎地否认了《红楼梦》是一部“认真“的作品:
咋一看,如此反讽,如此嘲讽,如此幻灭,这真是曹雪芹的真心吗?非也。
大爱无爱,大真无真,大情无情。
《红楼梦》里,作者曹雪芹对人世的有情和无情都有非常深刻的剖析,同时也满怀深深的宽容、热爱、同情和悲悯。我想,白先勇读了一辈子《红楼梦》,在那个敏感、多情、受困于俗世而最终解脱的贾宝玉身上,他一定看到了自己; 在大观园众人的生生死死里面,他看到了人世的无情与多情。同样地,怀着对天地对众生的爱与悲悯,他也用他在张掖的一处庙宇见到的对联,提醒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