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一词本意是指种植的桑树和梓树,桑梓在古代的意思常用作“故乡”的代称。
这种用法最晚出现在东汉时期,因为东汉的张衡在他的文章《南都赋》中有一句话,永世克孝,怀桑梓焉。希望一代又一代人能效仿前辈,珍惜我们的家乡。天子在此南巡,看了前辈居住的地方。那么,在中国众多的树种中,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桑树和梓树来指代故乡呢?
原来,桑树和楸树是中国古代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两种树木。桑叶可以用来养蚕,水果可以用来做粮食和酿酒,树干和树枝可以用来做器皿,树皮可以用来造纸,树叶、水果、树枝、树根和树皮都可以入药。
在梓树上嫩叶可以食用,树皮是一种中药(名为白子树皮),木材轻软耐用,是制作家具、乐器和棺材的美丽材料。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经常被用作柴火。
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的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古代人们常常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桑树和梓树,人们也常常对父母祖辈种植的桑树和梓树树产生敬意。
比如: 《诗小雅小弁》,有句话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两种树木。在所居住的房子墙边树下,有父母种植的桑树和梓树,我们要表示尊敬。“况且中国古代家族墓地多建在桑树旁,死者坟前常种梓树。
《朱熹集传》记载:伍子胥在吴王夫差赐剑前对使者说了这句话,即我墓上必种一楸树,以作器具。这一点从汉末文章陈琳《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在古人眼中,枝条再生能力强的桑树和生长速度快、材质优良的梓树是生命之树,人们视其为精神之树。
由于上述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成了故乡的象征:尊桑、敬桑、成了我国人民印刻于心的原始记忆。
古诗中也有一些对桑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