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王崧舟老师《荷花》听课反思

王崧舟老师《荷花》听课反思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专为语文教材的编撰而创作的一份习作样本,节选自《诗的材料》一文。因为这篇课文语言平凡亲切,甚至素朴得有点寡味的单纯,我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甚至觉得无从下手,觉得文字平平无奇,并不觉得有可以品评的地方。但看完王崧舟老师的这一课后,思路有一种突然被打开的感觉,眼前突然开阔了起来。在品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王崧舟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句话美在哪?”有个孩子天真地发出了这样的无奈: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这是《荷花》一课在进人“品读细节”这一关口时,一个小女孩对王崧舟老师的“这个句子美在哪里”的回应,引得全场一片哄笑。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不免为王崧舟老师暗暗捏了把汗,他会怎么处理呢?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明白,对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反应,王崧舟老师很显然做过比较周详的预案的。因此,这片突如其来的哄笑并未把王崧舟老师“笑”晕过去。根据预案,王崧舟老师从容出招:

师:“说不清”是正常的,“说得清”才是超常的。既然你“说不清”,那我们就更得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纷纷举手:露、钻、长、顶、穿、伸。)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一个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宇,是不是?为什么呢?

听到这里,我心里暗暗称奇,只有在课前做好详细预案,充分研究了学生之后,再经过真实课堂的千锤百炼之后方有这样的从容智慧。王崧舟老师以他超人的教学智慧将这一“教学事故”转化为“教学故事”,再一次印证了“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这一真理。接下来的进展,王崧舟老师又开启了新的教学思路,就平常的语文教学而言,走完这一步,流程的触角大多就会转向对“冒”字的赏析性解读。老师的提问通常会如此这般:那么,用这个“冒”字,好处是什么呢?细解这一何题,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着这样个毋庙置疑的结论:用“冒”字比用其他的字要好。显然,“冒用得好”作为一种定论是先于学生的解读而存在的,至于事实士究竟“好不好”,那是无须学生仔细理会的,他们只要按图素冀地找到“冒”字的好处就足够了。但倘若果真如此,这节语文课就将不可避免地滑向抽象、枯寂、毫无生趣可言的理性分析。且看王崧舟老师如何处理:

师: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花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作冒出来。

很明显,王崧舟老师没有按照惯常的做法,让孩子们直截了当地比较“冒”和“长”的高下优劣,没有引导他们咀嚼“冒”和“长”在言语意味上的差异,而是要引导他们在另一个更为感性、更为具体的平台上寻求两者之间的意义联系。显然,这种颠覆性的思路是一条迥异于传统教学的路子,这条路走得通吗?

生: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钻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换一个字代替,不难!难的是真正用心去意会荷花的那种气质和神韵,“什么心情”,这轻轻一拔,就将学生的精神触角由对荷花外形的揣摩深人到对荷花内心的休验。从这一刻开始,孩子们对荷花的感觉已经进人了一种诗意的解读。荷花正在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精神伙伴甚至自己的精神的一个影子。

生: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冒’比‘长’好在哪里”,这是一种解读模式;“怎样地‘长’才是‘冒’”,这是另一种解读模式。就阅读思维的性质而言,前者属于抽象的理性分析,而后者则属于诗意的感性领悟。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来看,这条诗意学习的路不但走得通,而且大有“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之感。对于“冒”的诗性解读,王崧舟老师并未就此罢休。他顺水推舟、趁势而进。于是,当多媒体课件将一朵又一朵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荷花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以课前预设的一个想象性写话将孩子心灵的触角又引向一种诗性的体验中: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读小练笔)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读小练笔)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

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这真是一个意外!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老师,应该总是敞开着自已的敏感。“孤独”一说,分明是学生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隐违的表送。其背后也许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也许是一段寂寞的时光,也许是一种郁闷的烦恼,这份深深的敏感和警觉,给了这个孤独的孩子、曾经孤独或即将孤独的孩子们一抹温暖的精神底色。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不仅仅是被他充满激情又抑扬顿挫的语言风格所吸引,他的课件制作,包括视频音频的选择和对时长的把握之精准,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自我要求的精益求精。他的课总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塑你对这一课的认知,以一种对文本“陌生化”的解读方式重新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思路,让我生发出一种“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的感慨,王崧舟老师的课听起来很过瘾,除了这种感官上直接给人的享受之外,他的课堂评价语言及教学智慧总能引人深思,我知道王崧舟老师是一个阅读量很大的人,之所以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徜徉在诗意语文的课堂上,是基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