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求当代散文一篇及简短评价(急!我会在2天内结束问题)

求当代散文一篇及简短评价(急!我会在2天内结束问题)

@@

穿过秦岭 雷抒雁

一说过秦岭,不免想起那些凄苦艰难的关于秦岭的诗句。

当年,从长安出发,李白走的西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诗人喟叹蜀道之难,难如登天;韩愈却走的东路,通往蓝田商洛一线,偏是冬季,雪深路险,“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些困苦的诗句,成了秦岭艰险的千秋写照。

53年前,我亦步古诗人后尘,经蓝田,翻牧虎关,进峪口,过黑龙口,去往商洛。那时,我还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尚不知有这么多诗人,在这一片土地上艰难地生活过、跋涉过。我和外公、母亲,早行夜宿,以双脚体验了这几百里山路的艰难。那时,虽说公路已经修通,却没有公***汽车通行。路上过客,多是穿麻鞋打裹腿的山民,人背肩挑些山货,或架子车拉些木材到山外去换些粮食、用品之类。进山偶有卡车、马车,也多是公家拉货运输的车辆,并不载人。要请人家“捎脚”,就得半夜起床,在路边等待,往往是等了几个时辰,说了许多好话,依然找不到肯捎客的顺车。

头一次进山,一切都感到新奇。看远山近岭,听鸟鸣泉咽;偶有一棵古松倒挂崖顶,也要站住瞧半晌;看着山涧水底红红蓝蓝的石子,也想探身下去拣几粒。每每被母亲劝止,说是路长着哩,好好走路。向晚有路边店,点了油灯招客歇息。外公在前边一家家领看,我总觉得那店不干净,一家家错过去。最后,总算找了家车马大店住了下来。那店,一进门就是一面大炕,可容十数人躺卧,也不分什么男女。外公、母亲和我三人挨墙睡下。店里并无食堂,大门边支起一口大锅,客人们可以自带米面,自己做饭。我想这种古朴,怕是明、清以来延习的风俗。

一夜无话。由于头一天的跳跳蹦蹦,我的腿脚早晨下地时,已疼痛不堪。母亲替我揉揉,发现腿已肿了。就这样,又是一天行程。家乡人把这种步行赶路叫“起旱”。这大约是与行船相对应的说法。

那次过秦岭,是我一生对于远行,对于大山的最初记忆。所以一想到过秦岭,便有痛切的直觉先提醒我:艰难。

近些年,我去过商洛,自然一路坦途,加上车子也好,一踩油门就上了山;虽说上山下山,路途还是远一些,但方便多了,不经意间车已过了秦岭。

不过,这只是东路。中路是从西安到柞水、镇安去安康一线,前些年还十分艰难。翻山就要两三个小时,一到大雪封山,许多路途就要断绝,行走依然不便。一直听说要打一条隧道,钻通秦岭,年前到西安正逢隧道贯通,车子可以穿过秦岭,直达陕南,这是让人兴奋的消息。一到西安,立即约朋友驱车南行。

如今,西安道路宽敞,一出城,不要几十分钟,秦岭便由紫变蓝,由远趋近,山石丛树,村舍人家,尽在眼前了。

时在冬日,山头上稀稀疏疏的草木瑟然于寒风中;大块的石崖,从夏日葱茏的草木里显露出古板的面孔,增加了山势的凝重与森然;一冬无雪,山坡面目黝黑,显现出一些贫寒相。

从石砭峪进山,穿过几个小的隧道,头上顶着一座五台山;再往前行,便是那座名为“秦岭终南山隧道”了。

朋友一路介绍着这座隧道的宏伟。这是一个双向双车道的长洞,全长18.2公里。如果以单洞双向隧道论,它仅次于挪威莱尔多隧道的24.5公里,为世界第二;但如依双洞双向论,又超过日本关越的双洞单向四车道隧道,位居世界第一。

也许是因为刚刚通行,路上车子并不见多。一进那明亮宽敞的隧洞,如同走到了海底的神话世界。两排淡淡泛着蓝光的顶灯,把你的视线和想象引向更为深远处,前边看不见洞口,只是直直的长,长长的远。车行5公里,洞子突然变得开阔。两边是高高的修竹野树,底下是绿莹莹的青草铺地。灯光也突然大开,如同到了地上的某一处休闲公园,让你疲惫的身心为之一爽。近前一看,却都是些人造的景观。大约只是为了减轻司机的视觉疲劳,就这样5公里一处,交替出现,把长长的隧洞分割成一片片风景。

别有洞天。那一刻,我在想象着耸立在头顶的岩石、古柏、苍松;想象着那些活跃在青竹、碧草间的野羊、猿类,以及各种珍禽;它们可以安然无恙,依旧过着它们千百年来无惊无扰的生活。

当然,我也不能不为人力巧夺天工的伟大创造所感染。那些在秦岭的心腹常年累月开石钻洞的工人们凭着怎样的艰辛和努力,为国计民生做着巨大的贡献。

这样想着,大约20多分钟,便看见洞口,到了陕南,到了柞水地界,在一个叫营盘镇的地方出了隧道。

这里是另一片天地。两边的高山上,青松苍然;山涧里一道细流淙淙奔向汉江。那山头上立着的标语牌上写着“一江清水送北京”,让人心里一热。这一脉细流,不要多久,将会汇进双江,流向北京,让我在异地饮上家乡水。

西安到柞水,山道蜿蜒146公里,要翻越两道山梁,如今却只有64公里的路程,一个钟头便到了柞水县城。我笑着对柞水的朋友说:你们可以划入西安,成他们的郊区了。

过去翻越秦岭,山高路险;如今穿越秦岭,真有一条“终南捷径”了。柞水、镇安的百姓正思谋着即将开春之后,外地客人来这里旅游,吃、住的安排,景点的布局;思谋着怎样开发山区,利用交通的便利,让西安拉动这个贫困山区奔向小康。镇安县一位朋友操着当地口音,让我听来有些近于荆楚。我想,这是秦岭常年阻碍所致,随着与关中交往的密切,这一口楚音楚语会更趋关中化。一洞隧道,沟通的不仅是经济,更有民俗文化的迅速交流与融通。

曾经有一句调皮话,显现着柞水、镇安人民生活的艰辛。那话说:祖国河山可爱,柞水镇安除外。为什么?就因为大山阻隔,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这一条捷径,一道通途,改变了山区人民的命运,让这贫困山区变得更为可爱了。

50多年来,从徒步秦岭,到翻越秦岭;今天又是穿过秦岭,生活变幻着方式和色彩,推动着我们一步步走向前去,如同行走在时间的隧道里。

(个人评论)

雷抒雁先生的这篇散文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秦岭交通状况的历史变迁。

首先是运用历史诗句,举了李白和韩愈走秦岭时的历史故事,目的是为了说明秦岭的艰险,与下文形成对比。

接着是举了自己小时候走秦岭的故事,用个人的亲身体会告诉读者秦岭的道路艰难,给读者以真实感,也与下文形成对比。

最后写自己在当代社会秦岭的隧道中穿越秦岭的所见,所想,所感。

作者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古今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在新时代秦岭交通的巨大变化,歌颂了新中国的丰功伟绩。

语言:作者引用历史故事、诗句、运用描写、联想等手法写出了秦岭的景色和变化,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给人以时代变迁的历史感。

时间紧,写得不好,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