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查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

查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

包括了“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五四”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胡、陈二人的文章作为理论先导,为文 学革命运动的兴起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随后,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呼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所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还有叶绍钩、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大批白话新诗人,他们以白话新诗冲破了干百年来的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它以其内容和艺术的特有的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散文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小说和诗歌,它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中,瞿秋白创作的〈〈俄乡纪〉〉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话剧方面,胡适、洪深、田汉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话剧这一新的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的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 社团,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 以及风格接近文学研究会的未名社、莽原杜,接近创造社的南国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并且,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造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形成各具特色的两大风格流派,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还出现“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与“现代派”诗歌等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流派。这些社团和流派的出现,表明了新文学的成熟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