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萧乾的《枣核》的写作背景》

萧乾的《枣核》的写作背景》

1980年初,作者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

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可以想象到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荡的。

他到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对他而言是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与选择都是要眼力的。事实证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以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

如果说这篇特写在结构上是多触角型的体现了取材广泛这一特点的话,那么在其表现手法上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作者站在民族与发展的高度,用比较借鉴与民族感情这两条线,将这些材料紧紧地串在一起,使读者在这一轴心上与作者一起思考。

特写的每一篇虽然都又是独立的,而给人的印象却都是深刻的,读起来非常亲切、有趣,决无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扩展资料:

《枣核》讲述的是作者的一位旧时同窗在国外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情节。 作者在动身访美前,这位在美国定居多年的老人托他带几颗枣核,作者对带枣核的用途感到十分蹊跷。

到了老人他家后,才知道他在国外十分想念祖国,思念家乡。每到圣诞节时他想旧历年、想厂甸、总布胡同里的那棵枣树。

他甚至还在自家的花园里模拟建筑了一个“北海”,老人要这枣核是想试种一下,让它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

《枣核》写作技巧赏析:

1、设置悬念,能让故事更具魅力。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只是通过情节的巧妙设置,使故事有了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

常见的倒叙和欲扬先抑也能起到悬念的作用。《枣核》用的是半遮半掩法:交待了枣核,却不提枣核的用途,勾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一直读下去。

2、衬托法

在揭开谜底之前,作者先交待了老同学的家境:住在枫树丛中;三层小楼,大房子;临湖;前有草坪后有花园;自动车库门;拥有各种新式设备。

联系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当中国的绝大多数城里人还是几代人蜗居斗室,当中国的绝大多数乡下人还不知电视机为何物的时候,这位华人已是如此的富有,真让人惊叹!

且慢惊叹,再看她一家人从事的工作:老伴,学生物化学,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儿子,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

姑娘,在哈佛教书。乖乖!当我们还在为谁家孩子出国留学而惊叹不已的时候,她的女儿已哈佛教书了。

他们的工作那么体面,他们的地位那么优越,他们的家境那么富有,他们对贫穷家长的思念还那么强烈!不知你被感动了没有,反正我是感动了。

而这,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试想,如果一个人在国外混到穷困潦倒的地步,他说他爱国,他说他想家,恐怕那只是生存的本能而已,绝对谈不上境界。

3、恰当地安排详略

老同学为了寄托思乡之情,在自家花园里布置了一个“北海”,“北海”里有假山石,有一个小凉亭,一座红庙,一尊白塔。作者对后三者都是一笔带过,唯独详写了假山石。

原来,小凉亭、红庙、白塔都是作者是唐人街的地摊上买的,得来并不费工夫,故略写;唯独假山石来之不易,最能体现老同学的思乡之情,当然要详写了。

4、渲染法

且看作者如何渲染假山石的来之不易:开车;到几十公里友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用汽车拉回——购置成本很高,写作成本也不低,但为了表现思乡之情,豁出去了!

渲染是文艺创作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事物铺张、夸大的描写,使所写对象更加醒目、突出。许多人常把渲染与衬托混为一谈。

二者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但也有本质的不同: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衬托属于侧面描写。如本文,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来表现老同学家境的富有,这是渲染。

再通过老同学家境的富有来表现她的思乡之情,这是衬托。换个说法,作者通过渲染老同学家境的富有,来衬托她浓烈的思乡之情。

百度百科-枣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