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艺名的历史

艺名的历史

1.艺名的来历

所谓艺名,就是某些人士在进行艺术活动时,用来取代真实姓名的名字。

艺名一般为靠某种技艺谋生的人所使用。 艺名的出现和发展 早在上古社会,我国民间就有把某个职业或某种特长冠在名前的习俗。

如:“庖丁”、“琴高”、“盗跖”等。这些名字虽然不是艺名,但它们却具有艺名的特征,可以说是我国艺名最古老的源头。

我国历代手艺人的艺名多取这种模式,只是后面作用不是名,而是姓氏。 例如,清末天津张万全以塑泥人著称,便以“泥人张”为艺名,并世代相传。

种种艺名多与他号中的俗号分不开。宋代有个姓赵的扬州人,以卖画为生,所画的屋宇虽然极深,背阴向阳却不失规矩绳墨,于是历史上流传下“赵楼台”这个名字。

以技艺谋生的人,靠的就是技。而技艺的高低不是自吹,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艺名往往是人们对艺人的承认的体现。

有一位号称“把子许”的许寿昌,曾经对人说:“我们这一家子,从我父亲到我们弟兄,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一家四代老老少少不是做盔头,就是做把子,可以说是制作戏衣戏具的t世家'了。多少年来,我在把子制作方面,不断学习钻研,改进工艺过程,做出的单刀、双刀、枪、剑等把子,不但坚固耐用、外形美观,而且逼真,深受演员们的称赞和欢迎。

北京、天津、上海等剧种的演员,都喜爱我制作的把子。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把子许”。

还有二位叫“刻刀张”的张凤鸣也在自述中说:“我家做刻刀、镊子等手工业晶,从我祖父起到我这一代,已经三代。我家做的刻刀、镊子等,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售价低廉,一百多年来,深得用户的赞许。

不仅一般的刻字的手工业者喜欢用我们做的刻刀、镊子,而且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齐白石等,也喜欢我们做的刻刀。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我们为“刻刀张”。

可以看出,“把子许”和“刻刀张”原本都是他号中的俗号。它们同一般俗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被本人接受了,并作为本人从业的名字亮出去,以招徕顾客。

艺名的***同特点 艺名***同的特点是俗。这俗显示出街头艺人独具的特色。

街头艺人在过去属于三教九流之列。他们的艺名多半来源于他们号中的俗号。

艺名可以吸引人们。艺名源于俗号,正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

对于街头艺人来说,能得到俗号,正说明在观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用这样的俗号作为艺名,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艺名也有自定的。有不少演员的艺名是多半是自定,而不是取用俗号。

相形之下,他们的艺名比较文雅。例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原名梅澜。

取艺名梅兰芳,一方面留下原名的痕迹 (兰和澜谐音),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是旦角演员,即“兰芳”习惯上是女人用的名字。 如何取艺名 艺名是否有吸引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当演员尚未成名时,好的艺名可以先声夺人,引起观众的注意。

● 艺名有多种形式。我们以演员的艺名为例,分析如下: A、姓名形式: 例如:高镇山,艺名高庆奎。

何凤仪:艺名何老凤。 王德臣:艺名王二浪 。

黄国雄:艺名黄不灭。 褚学发,艺名褚大撸。

B、非姓名形式:例如:常宝霆,艺名小蘑茹。 李寿山,艺名一条鱼。

孙玉林,艺名小利巴。 刘成基,艺名当头棒。

张兴隆艺名三骡子。 两相比较,采用姓名形式的艺名比较雅,采用非姓名形式的艺名比较俗。

从艺名的使用价值来看,倒是比较俗的非姓名形式的艺名,更有吸引力,更适合大众的口味。作为艺名,一味地追求文质彬彬,落人文人自号的俗套,倒给人俗不可耐的感觉。

倘若想方设法俗到好处,倒显出几分雅意来。 ● 起艺名的技巧。

A、利用纵向联系取名。在相关的演员之间,艺名有时可能发生纵向或横向的联系。

所谓纵向联系,就是演员巧妙地借用前代演员的艺名。a例空:白玉霜——小白玉霜。

“白玉霜”是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李桂珍的艺名,在评剧界和评剧观众中,可谓无人不晓。其后的评剧演员李再雯则取艺名“小白玉霜”,这对评剧观众来说显然是有诱惑力的。

b叫天子——小叫天——盖叫天。“叫天子”是我国著名京剧演员谭志道的艺名,他的儿子谭鑫培承继家传,推陈出新,故取艺名“小叫天”。

其后京剧演员张英杰则取艺名“盖叫天”,可谓艺高胆大,出言不凡。 在我国,一向有忌讳使用长辈名字的习俗。

当代人虽然不甚忌讳了,但为子女命名时,一般还是不喜欢使用长辈的名字。演艺界则不同,即使不使用艺名,也喜欢在下一代的名字里,留下上一代的痕迹。

例如,言菊朋的儿子叫言少朋,李桂春的儿子叫李少春。这种父子名字同用一个字的现象,一般是有条件的,即下一代必须同上千代有家学渊源的关系。

这种前后:相承的艺名,目的自然是想借助前代演员的声誉来吸引观众。但观众的眼睛是哄不得的。

借用前代的艺名,至少表演技艺同前代演员不分伯仲,要有继承,有所发展,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失云观众。舞台艺术是直观的,冒牌的假货很难找到市场。

因此,“处处挂牌镊子张”的情景,在演艺界一般不会出现的。 B、利用横向关系取艺名。

所谓横向联系,就是几个或者更多的演员采用同字的模式取艺名。 例如: a.恩庆社——学生取艺名全有庆字。

2.中国名字的历史由来

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

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 *** ,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

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和国。

3.中国名字的由来

凡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既是人的一种符号的代表,同时又是人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所云:“古元时,未有三刚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个 *** 名词,是家族的标识,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汉朝以前才独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是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因此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

4.中国历史名人名字

历史人物大全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

5.名字中带"天"的历史名人

昊十九,中国古代制瓷名家。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万历后期。本姓吴,一名吴为,景德镇人。出身于数代以制瓷为业的家庭,家境清寒,吴为隐居作陶,性不嗜利,淡泊名利,聪颖博学,工诗善画。

李元昊(1003年-1048年),别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

李元昊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远祖李思恭,在唐朝时受赐李姓,李元昊继夏国公之位后,弃李姓,自称嵬名氏。

北宋宝元元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自己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先后派遣军队攻击并占领了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

李元昊建国后,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在此后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北宋庆历八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李元昊薨。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

少昊(前2598-前2525年),一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朱宣,又名玄嚣,黄帝长子。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五帝之一,中华***祖之一,被封西方大帝。从太昊伏羲到少昊的羲和部落再到皋陶、伯益的东夷部落联盟,一直是中国早期华夏族的主干,为早期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少昊国是凤凰的国度,少昊时期是凤文化繁荣鼎盛时期,凤文化和龙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两大支柱。汉族的姓氏很多源自少昊,如:嬴、桑、秦、谭、徐、黄、江、李、赵、萧等。

6.中国人的姓名历史

古代姓氏是怎样来的?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有1745个。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⑥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

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⑦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

(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

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

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

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 “氏”,下面就来介绍 “氏”。 二、“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

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

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

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