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图画:在一片葱郁的草地上,有六匹马正在咀嚼着青草,它们个个都 长得十分雄健;可又有一匹马却躺在一片没有青草的荒地上睡着觉,瘦得是那么可怜。
这幅画给我的感想很多,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懒惰 ,一定要勤奋。只有勤奋,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否则,像那匹瘦马 一样,整天懒惰,那么就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骏马良驹。
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 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最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成为最接近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人。?
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研究出理想的白炽灯丝,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几乎所有的金属都被 他试验过了,正是凭着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才取得了“白炽灯”的 成功,成为世人仰慕的发明大王。几乎所有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都有一部勤劳刻苦奋斗竞争 的历史,绝少有靠投机取巧取胜的。可见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刻苦勤奋分不开的。?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地刻苦勤奋的努力”。 这些名人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只有勤奋,才能成才。
现在,我们就好比是那七匹马,老师每天给我们讲的知识就是地上那青青的野草。我们每个 人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学校家庭给我们的学习环境也是再好不过的了。可为什么有的同 学学习好,而有的同学就学习不好呢?根本的问题就是看谁最勤奋,其次才是天份和方法。
谁不希望能为祖国的四化做出贡献,谁不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栋梁之才,那么,让我告诉你 :勤奋才是成才的第一要诀。
。
读书之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
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
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
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
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
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
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
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
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
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
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
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
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
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
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
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
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
人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
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
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
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
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
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
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
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
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
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
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
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
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
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
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了“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苦与乐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比如乐吧,纸醉金迷是一种乐,功成业就也是一种乐,前者低级庸俗,后者为人们所追求。我们所需要的苦与乐是积极向上的苦中作乐,苦中得乐,苦中享乐。
苦与乐,二者相依在一起,是对立的统一,可以相互转化。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不经风霜苦,难得腊梅香,”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产生的。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
有人见苦就畏惧,这就是缺乏正确的“苦乐观”。古代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苦乐观是把自己的苦和乐与天下人联系起来,这是很了不起的,这比只为个人乐奔忙而不愿为他人去吃苦的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产主义战士他们为祖国人民,为人类的幸福而艰苦奋斗置个人苦乐于度外,这更是崇高的“苦乐观”。原因就在于他们确立了***产主义的理想的世界观。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我活着的每一天都意味着和巨大的痛苦作斗争。”但当他取得创作的辉煌成就后,他无比欣喜地总结道:“再没有比战胜种种痛苦更使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了。”“钢铁”战士刘琦,活雷锋张海迪,他们克服了残疾之苦,战胜了病魔的意志和毅力,在常人无法理解,在痛苦中作拼搏中取得惊人成就,不就充分证明了树立革命苦乐观的重要吗?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不能为个人乐而去吃苦奋斗,克服今天学习中的许多困难,着眼点还是要学好功课,掌握本领,日后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产主义远大理想,使自己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正确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
苦,先于人民;乐,后于人民,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以苦为乐,甘吃大苦,力争为全民族的富强,康乐,幸福而奉献吧!
1.谈读书的苦乐之境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乐之境呢?
首先,要忘记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无法在意义上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说读书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但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子,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净(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的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如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应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就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认识了谭嗣同和毛泽东。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了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半空坠”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输,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我认为,分数大多与读书无关,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少。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2.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人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了“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看看有没有你能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