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的帝国(Kaiser3344)
——两个世界的撞击
二百年多前,大英帝国以给乾隆祝寿为名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分乘五艘船只,浩浩荡荡,经过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底到达天津大沽口外,并于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
英国在率先实现工业革命之后当时已是西方的第一强国。它在世界各地拥有许多殖民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而中国却一直是东方的第一大国,虽然鼎盛时期已过,但仍统治着疆域辽阔的领土,周围许多国家对这强大的邻邦还得俯首称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英国急于向外扩张,以寻求原料与市场,自然觊觎这块远东的沃土。正是在这种扩张主义的战略下英国派团访华,希望同清政府谈判以改善两国的贸易;并进而建立经常的外交关系。英国的使臣马戛尔尼首次与乾隆皇帝进行了接触与谈判。中国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治观念的不同,认为“中央帝国” 同异邦的关系只能是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异邦只有岁岁来朝、俯首称臣。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进步与西方的科学文明一概不知,而为自己处于“盛世”沾沾自喜。他们认为英国是仰慕中华文明才遣使使团远涉重洋来为皇上祝寿的。于是,这场聋子的对话尚未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了。
这场对话以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为开始。但就马戛尔尼是否下跪这一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这并不单纯是一场礼仪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的撞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先生就这一主题在1989年5月出版了《停滞的帝国》一书。
佩雷菲特从世界史的角度,将此次出访看作“东方与西方的首次撞击”,于是,视野开阔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应丰富起来。在作者眼中,这次英国人的出使实质意味着当时的“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面对“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是“传统社会”全面遭遇“现代社会”。本书以详实的史实,有趣的细节,精彩的笔致,揭示了中西文明巨大的差异和冲突。
作者通过考察大量未曾公开的笔记、日记、档案、文献,还原了那次著名的出访,并澄清了一些鲜为人知或被故意隐瞒的事实。并由此展开探讨:为什么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先进的中国,后来会变成“停滞的帝国”?
讲到这里,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
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对话的失败?
如果中英双方对话成功,那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到了一个法国人眼中清朝所统治的中国。我十分欣赏他的这样一番评论: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
这是一次历史的教训,而在这次历史的教训后,我相信我们都有目***睹,中国已经觉醒了。随着近几十年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壮大,这位东方的巨人又站了起来,他一定会令全世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