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高家大屋的散文随笔

高家大屋的散文随笔

我无数次地踏访东流老街,满眼的青砖小瓦马头墙,飞檐翘角鱼悬梁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青石板路径两旁,学湖里田田荷叶顾盼生姿,这样的景象总让我疑惑走进了张大千的水墨国画里,浑朴有致,平易隽永。而素有“老街第一屋”之称的高家大屋,就坐落在东街一号。这是一幢饱经风霜的明清建筑,具有厚重的历史韵味。

 推开业已斑驳的朱漆大门,一对铜制狮雕门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昔日名门望族的豪华霸气一览无余。进入大厅,五进五间的两层木楼,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一进一进的渐次拼建而成,整座宅子呈阶梯式布局,俗称步步高结构,蕴含荣华富贵之意。宅子顺势而建,高低有序,不仅立体感强,而且通风采光,排水理想,对人居住极为有利。老宅的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后院还建有500平方米的花园,前门临街,后门正对碧波荡漾的学湖,朝门既典雅古朴又端庄凝练,匠心独运。

 走进高家大屋你就走进了一段荣辱与***的历史。古屋的主人姓高,系原国民政府的“国大代表”,高家后代现定居南京。据街坊老人回忆,抗战时期,老宅里曾居住过的军官和翻译,成为日寇的窝点,为老宅抹上了污点。建国后,老宅充公。当年东流县医院、城关镇政府、东流县招待所等单位均在高家大屋办公,前门套房的门楣编号依稀可辨。老宅又成为***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联络点,这无疑就是高家大屋成为“老街第一屋”的历史背景吧。这段光辉的历史,又为高家大屋书写了革命的一笔。如今老屋里还住着三户政府安置的住房困难户。三家人每天一个大门出入,一家喜事三家分享,一家哀愁三家分担。夏天,一张凉床,几把竹椅,三家人在前院里纳凉聊着小镇里的前世今生;冬天,关紧大门,满屋温暖,男人在喝酒,女人在纳鞋,小孩在嬉戏。老屋里的人们,就这样朝夕相处,和谐融洽,演绎着似皇城根下老北京四合院里的人生序曲。

 我每次走过高家大屋,心情总是无由地悲悯起来。几百年的风雨依然难以弥合历史的疤痕。我的耳畔总会回响起日本鬼子嚣张的咆哮声,房屋的坍塌声,妇女儿童凄厉的哭喊声,小贩子的叫卖声……这些声音此起彼伏融合在一起,惊飞了屋檐里的小鸟,让人沉思。

 可喜的是,现在东流镇政府和县文化局已将老街申报为东流古文化一条街,纳入全县旅游规划一盘棋,每年都出资对损毁的老屋进行修葺,保持原有风貌。高家大屋以其老街“巨头”的身份,也将发挥它古典徽派文化建筑风格优势,让游者感悟隐藏在历史深处凝重厚朴的文化,感受江南水乡回归自然之美的`魅力。也许它是陈旧了些,甚至还有点古董。其实只要你带着一份平和的心态,淡泊的性情,风景无处不在,风物的光影有时是在眼睛里,有时却又沉潜在心里。

 高家大屋其实不是一幢房,而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籍。扉页里散发的墨香亦庄亦谐,书中阐述的故事源远流长。古屋高低树,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街外水如练。说的就是高家大屋所处地带的风景。虽然老屋现在静默在历史的长河中,偶尔有零星的外地游客来此阅读。不知道他们作何感受。也许是我客居东流的缘故吧,这样的风光,于我有浅浅的陶醉。

 阅读高家大屋,如果在杨梅成熟时节,是很有诗意的。空气中弥漫着梅子酸酸甜甜的气味,撑一把油布伞,脚步轻叩青青的石板,穿过斑驳的青墙,飞檐下小轩窗里探出绣花女半张粉嫩的小脸,也许,才子佳人的邂逅就在老屋下激情点燃。菊江之畔,望鹤楼上,男唱女和,读读《诗经》,唱唱《离骚》,一起看鹭鸶曼舞,赏夕阳余晖,这将是怎样的境界和风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