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

若根据佛教经典中的记载,观音菩萨绝大部分都是以男性的形象出现的.《华严经》中曾说到“勇猛丈夫观自在”,,经中“勇猛丈夫”的称为即说明了观音菩萨的男子身份。

《悲华经》中还记载观世音菩萨为王太子时发誓度众生的事:往昔劫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音菩萨为其太子,名曰“不旬”。尔时宝藏佛为王授记已,王太子供僧斋佛,遂发大心,曰:“若有众生,受三途等苦恼,凡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眼天耳闻见,而不能免斯苦者,我终不成菩提。”时宝藏佛寻为授记,曰:“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我今字汝为观世音。”经文中清楚地表明观音菩萨本是王太子,同时亦说明他得名的由来是因为他大慈大悲的本愿“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 ”。

另外,根据《观世音授记经》中说:“昔于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之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化身童子,左名宝意,即观世音是;右名宝尚,即得大势是。”此经中也表明观世音菩萨和得大势菩萨一样,是莲花化身的童子,是男子身。

然而,随着历代观世音菩萨的应化事迹在民间大量传颂,民间供奉观音菩萨的也越来越多。观音菩萨的形象从此逐渐从男性演变为女性,考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根据佛经的记载,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完全可以从威武的男相应化成相好庄严的女身;二,历代供奉的观世音菩萨以闺阁中人居多,她们喜欢菩萨以女性形相示现,更显得慈悲、亲切。如此辗转流传,观音菩萨便逐渐称为女性。

观音菩萨由男变女的演变史

若从造像上看,观音菩萨即有男身、也有女相的造型。早期印度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也即是隋唐以前,观音菩萨还依旧是男身,明显的标志就是唇上的一撇小胡子。那时的观音形相大多现王子相,体格刚健、清貌秀骨,有者身披王族衣冠,有者神采悠闲、现济度相,站、坐之姿明显是男相;唐代以后的观音像脸庞逐渐丰腴圆润,并且双眉修长、红唇秀鼻、黑发披拂,面容更显俏丽,逐称为象征如母慈爱的女性形相了。盛唐时代其着装似为透明轻薄的裙裾,呈雍容华贵状,尽符当时的女子美。到了宋代,观音菩萨才变成了女相,元明之际便成了典型的中国淑女了。

事实上大乘佛教对男女性别的看法是:“一切诸法无有定相,非男非女,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世俗人间对男女性别有很大的歧见和分别心,但观音菩萨神通无边,无处不在,大慈悲悯,全无分别,其救苦救难之三十二应身没有男女身之分。为了方便教化不同类型的有情,观音菩萨随机应变,应各有情的时代文化、风土人情和知识嗜好的种种习惯、因缘,而自在的示现不同的身相来救拔有情,其中即有男身亦有女容,而此男女相只是方便应化,实际上并无性别之区。

总结以上所说,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观音菩萨的形相在佛经的记载中主要是以男性的形象显现的。六朝时代,人们传说梦见或看见的观音菩萨也大都是男性形相,到了隋唐初期,就开始有一些以女相显现的观世音菩萨画像。在《历代名画观音宝相》中,就影音有唐代打画家吴道子所绘以女性显相的绢本观音画像,笔法超妙,潇洒飘逸。到了宋代,以以女性显相的观音菩萨画像更多,如当时钱塘名画家马和之,画过不少的观音菩萨画像,都是以女性现相的。

再从文学方面的记载来看,在唐代文人笔下,就有不少诗文作品,描述观音菩萨是以女性形相示现的。如《普陀山志》中记载: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乘船南下至补怛洛迦山,登山礼拜观音大士。他在随后所作的《观音大士赞》中,所描述的观音菩萨形相完全显现出一位穿戴极细致的女性的雍容华贵和慈祥端庄:

宝冠晃耀圆光列,璎珞遍身明皎洁。

脸如水面瑞莲芳,眉似天边秋夜月。

绣衣金缕披霞袂, 缥缈素服偏袒臂。

玉珈珂佩响珊珊,云罗绶带真珠缀。

红纤十指凝酥腻,青莲两目秋波细。

咽颈如一玉碾成,罗纹黛染青山翠。

朱唇艳莹齿排珂,瑞坐昂昂劫几何?

就以上的结论,我们可以这么说:观音菩萨是在中国改变性别的。

观音菩萨为何由男变女?

这是菩萨的慈悲,应民众信仰的需求而示现:人类当中女性便占了一半,并且女性象征平和、仁爱、温柔、慈祥,与观音菩萨悲悯护生的功德相符。同时,菩萨并非清一色男性,此象征不论是男是女,只要积极修身养性,精进求取佛道,同样可获成就。这在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的社会条件下是一举重大的思想突破,也无怪乎观音菩萨的信仰较于其他的菩萨们的信仰更能深得民心,并特别为女性信徒所崇仰。

若针对中国文化而言:母亲是“慈悲”的象征,而观音菩萨本身所体现的“慈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母性的特质,也就是所谓的“父严母慈”。但在佛教传统中,智慧被视为是女性的特质,慈悲才是男性的特质。菩萨慈爱众生,与佛陀一样,所以被视为男性。中国文化向来以母性表征“慈悲”,因此可以了解观音菩萨的温柔女相在中国特别盛行的原因。

另外,在印度和西藏的艺术家和工匠们,对于佛像的描绘和创造,往往会一丝不苟地严守经典仪轨,绝不创新形相或擅作增减,因此他们的同一类佛菩萨像不管是在绘制的技术上、造型、色彩、神态、衣饰、手印或法器上多是大同小异,而到中国以后就不同了。中国的文人、艺术家和工匠们“随心造像”,认为只要出于诚心,即使并非经过严谨训练的仪轨造像师,一样可以造画佛像。虽说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并非由当时的艺术家或工匠所发明,但他们确实促使人们经由视觉形相,而逐渐建立起女性观音菩萨的概念,而那批绘制或雕刻女性观音菩萨的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也是反应了当时的流行观念。

最后,不可否认的,是历代观音菩萨灵验的故事、传说和文学宝卷为民间女性观音的盛行起了不少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以香山寺妙善公主的传说和《妙音宝卷》中白衣观音的故事最广为流传。此外,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武则天曾入寺为尼,号称自己是弥勒转生,这对于观音形相的改变,具有其影响力。

简而言之,观音自印度来到中国,在中国从男身转为女相的主要原因至今仍无一个定论,不过这与中国的文化思想,艺术的表达方式,时代的演进是细细相关的。

妙善公主只传说是否有考据

妙善公主的故事据说最早源于唐代高僧道宣大师听天神所讲。根据《编年通论》卷十记载:唐南山道宣律师尝问天神:“观音大士缘起为何?”天神对曰:“往昔过去劫,有王曰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仲曰妙音,季曰妙善,乃至现千手千眼像。按妙善公主,即后之观世音也。”

随后道宣大师的弟子义常将其记录下来,后又传至河南汝州香山的僧人怀昼。僧人祖绣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肯定,于是这一个说法便逐渐传播开来,在民间广为传颂。到了元明时代,有人在此基础上写成《南海观世音菩萨略传》,从此妙善修道成观音的故事便为民间普遍接受,并且不断渲染,涌现出大量的文学、戏剧、散文和各式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