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只有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体现了他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2.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隐逸列传》
陶潜抚琴,的确不及嵇康的潇洒,没有王维的儒雅,然而陶潜仍然可以通过这张不会发声的琴,抒发他平淡玄远的生活情趣,寄托他崇高深刻的人生理想。这就好似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没有宫、商、角、徵、羽的束缚,也没有do、re、mi、fa的限制,却一样能使人愉悦,一样能让人陶醉。只要听懂了声音的寄托,何须丝竹乱耳呢?
3。陶渊明著有饮酒诗2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诗用意深微,而语言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而又极为精当,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活画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际,无意看山而偶然见山的悠然神情,看似信手写出,实则精当无比,于平淡朴拙之中见其语言工力。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平淡闲放,粗看通俗,明白如话,实则丰富浑厚,一字难易。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反朴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少年有志,然30年的仕宦生活(不断被贬)令他对朝廷丧失了信心,最后他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