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来一直在“喜马拉雅听”上听《康震讲唐宋八大家》,边听边感慨于韩愈个性之鲜明、柳宗元出身之显赫、王安石官位之高、苏轼才华之出众、苏洵、苏辙影响力之大!但听到曾巩,这个在“唐宋八大家”当中,一般最后才想起他来的人,却是让我最感动的一位!因为,与韩、柳、欧、苏、王安石相比,曾巩更接近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显赫的家室,没有什么多才多艺的天分,没有天才的创造力,有的只是一颗执着坚持的决心,一颗永不放弃的恒心,一颗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诚心。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去买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康震书系”,书一搬到家,就立马翻开《康震讲曾巩》这一本,就像饥渴的人忽然得到了上好的食物,一头猛扎进去,一口气“吃”完方觉痛快!这种感觉好多年都没有过了,现在想来,还是觉得真过瘾!
从下午到天黑,终于把《康震讲曾巩》这本书读完了。读完,我更加感动了,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在八大家当中,曾巩是唯一边承担养家糊口责任,边刻苦读书的一个;在八大家当中个,曾巩是考中进士最晚的一个,但也是同一科进士当中,家族成员考中最多的一个;在八大家当中,曾巩是唯一考中进士之前就已经名满天下的一个;在八大家当中,曾巩的光彩也许是最少的,但他是顽强依靠自己的能量在发光的恒星,他很少借助别人的光彩来衬托自己。所以,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距离我们最近,对我们的参考价值最大,那就是:只要持之以恒,只要辛勤耕耘,只要永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做成一件事、两件事,就一定能够在历史的书卷当中留下自己的记忆。
明代文坛唐宋派的毛坤倡导学习唐宋古文,编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曾巩从此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进入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散文家行列,从此流传后世数百年不衰。毛坤为什么要选曾巩?难道是为了凑数,才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文人塞进来的么?当然不是!那是因为曾巩是一位优秀的文章家、散文家。
当时文坛上的其他几位大作家,各有特色:苏轼的文章率性自然,杂糅百家;苏洵的文章汪洋恣肆,雄健奔放;王安石的文章奇崛峭拔,斩截有力;欧阳修的文章从容平易,舒缓自然;苏辙的文章汪洋淡泊,醇厚秀洁。与他们相比,曾巩的文章树立了一种新的典范,这就是纯正的思想,端正的态度,典雅的语言,严谨的布局,踏实的作风,实用的目的。这也是一种文章之美,是一种美学的风格与标准。北宋文坛上的大腕之所以那么推崇曾巩,就是推崇这种新的文章风范、文章之美,这就是曾巩之为曾巩,并能够立足于北宋文坛的主要原因。
曾巩的文章端正、纯净、朴实,后代人之所以推崇他就是因为他有着非常纯雅的儒学思想。那么,曾巩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毫无疑问,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文章,而曾巩的人格就是从这艰难的生活当中磨炼出来的。曾巩是一个大散文家,但他首先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人,而且勇于承担责任,实践责任:他不仅为家庭谋生计,而且为弟弟妹妹们谋出路,没有放松对他们的教育。
曾巩的一生比较简单,从十几岁开始念书,到三十九岁中科举进士之前,一直在家乡半耕半读,“宅”了二十一年。后来出去又做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官,既没有像欧阳修、王安石那样参与或经历过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没有像韩愈、苏轼那样一生都在惊涛骇浪中度过。他的生活阅历不很丰富,也比较简单,所以,逐渐养成沉静内敛的个性。
在家“宅”的这二十一年,其实是一种戏称,并不准确。确切地说,是为了一大家子的艰难生计,在家中整整苦读了二十一年,在这期间,种种的困难与坎坷,压得曾巩喘不过气来:曾巩八岁母亲去世,从十四五岁开始,跟随父亲曾易占在任官之地读书;十八岁那年,父亲失去官职,他们返回家乡南丰,自此,曾巩开始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这个生活重担究竟有多重?曾巩家里上有八九十岁的老祖母,五六十岁的父亲,有继母,还有一位兄长,下有四个弟弟,九个妹妹,而曾巩的父亲和兄长都不是善于治家之人。全家几十口人的穿衣吃饭问题就靠曾巩了。他的继母主持家务,曾巩在外谋求生计。他有一首《读书》诗,记述他谋生的艰难 :“……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一身如飞云,遇风任飘扬。山川浩无涯,险怪靡不尝。落日号虎豹,吾未停车箱。波涛动蛟龙,吾方进舟航。……”
可是,事实的另一面确实这样的:宋仁宗嘉佑二年,在曾巩以39岁高龄考中进士的同时,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埠,妹夫王咎、王彦深也同科考中了进士,一门六人同科进士;接下来的十年里弟弟曾宰、妹夫关景晖、兄长的儿子曾烨、弟弟曾肇也先后都考中进士。十年之间,曾氏家中先后有诗人考中进士。不得不说,曾巩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
那么,曾巩是如何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坚持学习,一步一步带领兄弟们走上科举成功之路呢?
第一,艰难的情况下,曾巩坚持读书,坚持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却不以为意!三十五岁时与兄长一起考试,又双双落榜,回到家乡备受同乡人冷嘲热讽:这么穷的家庭,饭都快吃不上了,成天还想要成龙成凤!但曾巩对此的态度却是“南丰不以介意,力教诸弟不怠。”
第二,曾巩才气颇高,一直颇受欧阳修等诸多大文豪们的赏识。因此,曾巩虽则在现实面前感到痛苦,但是能够获得欧阳修等人的赏识与器重,这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要知道,巨大的痛苦对于独有大志,意志顽强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力量。
相对于曾巩的乡人,这些人完全属于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种境界。所以,这二十一年,曾巩边养家糊口边刻苦攻读不坠青云之志,就是因为他身在南丰而心在另一个世界。
第三,始终保持端正、健康的态度。二十四岁那年考试不中,欧阳修替他感到不值,写信安慰;但曾巩本人却连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没有非议考中的考生,没有怪罪科举主管部门,只是告诉欧阳修自己要回家去了,继续增广学问,固守志向,以备来年再考。
我想,对于一个人来说,遇到挫折失败是常有的事情,关键是不要从社会和他人的身上找问题,而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曾巩的文章写得很纯净、很端正,这固然与他的儒家思想修养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学习、工作、交友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一个端正的健康的态度。什么事端正的、健康的态度?就是对社会、对他人尽可能保持理解的态度。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社会、人群乃至整个世界在他的眼中,都会变得更有光彩,更有希望,也更有前途。一个队世界充满期待与希望的人,他自己的前途也必将充满光彩。这样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心灵就越丰富、越美好、越开放,曾巩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在唐宋八大家里,曾巩的个性不如韩愈鲜明,出身不如柳宗元显赫,做官不如王安石位高,才华不如苏轼出众,影响力也不如苏洵、苏辙,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对曾巩推崇备至,评价甚高,凭什么?凭的就是曾巩自己的真本事——仁厚的品质,笃实的道德、纯正的文章,还有勤恳持家、朴实耕耘的一颗诚心。
读完曾巩,不觉感到:一个普通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就得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做这件事情,慢慢地也就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