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的意思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的意思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的意思是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这句话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日喻》。

原文: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译文: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

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扩展资料:

苏轼作品好议论,甚至“以议论为诗” ,多半是事实。宋人好发议论,有其政治、文化背景。政治、文化多次进行改革,也多次引起反改革的逆流,文人学士离不开这个现实环境,都要对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说服驳倒对方,这是时势使然,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 日喻》同样体现出苏轼作品的特点和力量。这篇散文通体都在发议论,但写得如此具体,摆了许多事实,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作者只在必要的时候才画龙点睛似地点一下: “道可致而不可求”。通篇反复譬说的,都是这一点。?

苏轼如此强调实践之功,确具卓识。他为什么能有这种卓识?除了他自己有深刻的体会,我看同他能从劳动人民的活动中吸取养料,重视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成就也有关系。

百度百科-日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