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句子。它跟对偶相似,但没有对偶工整严格。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而且不限于四言六言。
骈句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可能不完全相等,只是基本相同即可。散句,是相对于骈句而言,它在句式长短上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符合作者表现的主题就行,换言之,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骈句句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语意鲜明;散句则结构自由,形式多样,音节参差,活泼而不呆板。
一般地说,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行。但是,对于初学者,要求可以略微放松。如果能在平时的写作中恰当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也间有骈句,文章从容婉转,韵味无穷,很有特色。
在写作中,骈散结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上下句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二、上下句的词性基本上要一致;三、字数基本上要相同,不能相差太多。 典论·论文(节选) [三国·魏]曹 丕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字子桓,政治家、文学家。曹操次子,是推动建安文学发展的重要人物。
参考译文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寿命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穷尽,欢乐与荣誉也只能终止于他的一生,二者都必然会到达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后,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后,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放弃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
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光流逝呀。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溺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世间日日衰老,转眼间就与万物一起变迁老死,这也就是有志之士的最大哀痛啊!
助你成功
骈散结合,使曹丕的文章具有一种独特的姿态。几个骈偶的句子并列,然后来一个叙述和感叹;又是几个骈偶的句子并列,然后又是一个叙述和感叹。倘若光是骈偶的句子,就显得过于整齐密集,而加入散文的句子,可以起一种疏散的作用。